![]() |
被除名發奮圖強,張軍名揚奧運會 |
在我的腦海中,有這樣的一幅情景,一直讓我記憶猶新。97年在上海采訪全運會時,我去找江蘇羽毛球隊總教練孫志安。在酒店的大堂里,一個瘦瘦的男孩兒正坐在椅子上等人,我上前問他:“你是江蘇隊的嗎?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又問:“你知道孫志安指導住在幾層?”“在XX層”。這個言簡意賅的男孩子就是當時年僅20歲且名不見經傳的張軍。 作為悉尼奧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的獲得者,張軍接受我的采訪異常的爽快。 如果僅從外表看,有著男孩子式清秀的張軍,顯得有點靦腆。但在與他熟絡之后,就能從其言談舉止中,讀出他笑容的天真和心靈的純凈。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靈氣彌漫在他的周身,一種后天“贈予”的運氣籠罩在他的頭頂。 “小橋、流水、人家”的蘇州,人杰地靈。從這個地方長大的人,練起充滿靈巧和靈氣的羽毛球來,似乎是得天獨厚。而既具備了靈氣,又具備了打羽毛球的條件,比如左手握拍,比如反應快速等等,那更是得心應手。 正是依據這些基本的條件,當蘇州市業余體校教練到學校挑隊員時,便相中了年僅9歲的張軍。從此,他的羽球生涯就像家鄉那些獨具匠心的景致一樣,細膩而精致:89年9月入選江蘇省體校;91年底進入省二隊;93年全運會后入選省一隊。一步一個踏實的腳印,一步一個堅實的臺階。 95年之前,張軍一直是單打選手,奪過江蘇省全運會的金、銀獎牌;95年開始改練雙打。他與隊友合作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男雙和混雙的亞軍;以及95年城運會的團體冠軍。 看起來似乎一帆風順的航船,差一點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95年為了參加世界青少年賽,入選隊員到廈門集訓3個月,這其中就有張軍。然而,在結束集訓的前一個星期,他從參賽的名單上被劃掉了,其理由是訓練不夠刻苦。 18歲的張軍,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不能參加世青賽,或許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參加世界大賽了。目光放得并不長遠的他,一遍一遍痛苦地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這是真的嗎?恍忽之中,他竟覺得自己這一生的羽球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實際上,說張軍訓練不刻苦,并沒有冤枉他:“教練說得沒錯,在力量,耐力訓練方面,我的確是存在著問題。我天生耐力不好,特別怕長跑。而且,當時我的心律不齊,有早搏跡象,長距離奔跑實在是堅持不下來。以致跑中有時會偷懶。可不管如何,我的技術訓練是是非常認真的。”想不通的英俊少年,情緒低落到了極點。 那段日子最終沒有演變成灰色的記憶。因為在各方的幫助下,張軍終于想通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選擇了前進,并重新揚起了風帆。在96年2月全國調賽中,他與隊友沈龍合作奪得男雙第一,進入了國家二隊;僅僅過了一年,他就升入一隊,成為中國羽毛球隊名副其實的一員。 96年進入國家二隊的男雙選手共有8人,最后就剩下了同期入隊的張軍和張尉。98年3月,他倆開始配對男子雙打,也就從那時候開始,他們挑起了振興中國男雙的歷史重任。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在99年的世界錦標賽上,八年來沒有打進過前四名的中國男雙,有了突破性的進步,這對選手勇奪第三名,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男雙的希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訓練的投入,司職后場,進攻兇狠的張軍和擅長封網的張尉,越配越默契,越打越嫻熟。在99年的蘇迪曼杯中,連勝韓國、丹麥名將,為中國隊奪取冠軍增添了寶貴的一分;在2000年湯杯半決賽中,他們戰勝韓國隊,再次為中國隊進軍決賽出了把力。只可惜在與印尼隊的決賽中,中國隊以0比3失利,出任第四盤雙打的這對情同手足的兄弟,沒有了上場拼殺的機會。 去年的悉尼奧運會,是張軍羽壇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既興奮不已,又遺憾萬分。興奮的是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情況下,他和隊友高超水平發揮,以四場全勝的戰績,奪走混合雙打的冠軍獎杯。 然而,我看得出張軍的眼中也同時流露出說不出的遺憾。那就是張尉在臨行前腹肌拉傷,不得不含淚痛別奧運會。從而使得他們這對中國隊頭號男雙,沒有現身在悉尼的賽場上,從而失去了一次向世人證明他們實力的機會。 剛剛奪得全英混雙冠軍歸來的張軍,時差還沒有完全倒過來,盡管是星期天,可他早上5點多就醒來,一是實在睡不著,二是要看電視轉播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除了羽毛球之外,我最喜歡的就是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為什么?我喜歡那種激烈勇猛的對抗,喜歡那種精彩迭起的場面。更重要的是,我喜歡那種不到最后一秒不言輸的拼勁和執著。”(王慧)
(摘自“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