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永波曾陷“是非窩” |
如果在1998年談到李永波,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有關他的種種傳聞。盡管女單教練李玲蔚一再強調,自己的離去純屬個人身體原因,但男單教練李矛的憤然而走,乃至不久便前往韓國執教,都令人們相信,“李永波身為國家隊主教練太霸道,在隊內獎金的分配和使用上有問題”這一傳聞絕非空穴來風。 后來,有關部門曾就此事對李永波進行調查,結論為小節上有問題,經濟上沒問題。否則,李永波將沒有機會笑傲悉尼。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至今都沒有人能說個明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之所以會鬧出那么多事,其實也和李永波的個性有關。從他當運動員時,和田秉毅配對打男雙便可看出,李永波是個外向且孤傲的人,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很強的個性,只要自己認定的方向,絕不會因別人的種種說法而改變。只要他覺得你好,他會對你推心置腹,就象在各個國際大賽上,他會每天都為中國記者單獨開一次詳細的新聞發布會。可如果他覺得你不可信任,冷若冰霜就是他臉上的態度。在今年馬來西亞湯姆斯杯賽上,他和國外媒體間的“敵對情緒”鬧得沸沸揚揚,也就是因為此。 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在數年內,以自己的方式,真正建立起一支實力源源不斷的強隊,在收獲金牌的同時,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如果沒有不拘一格的選材標準,我們不會在悉尼看到身材瘦小的龔智超;如果沒有一二隊間激烈的競爭,我們不會看到吉新鵬、張軍、高凌這些充滿活力的新銳。在羽毛球隊里,名氣最不值錢,實力和狀態才是最能說話的資本。當年正值用人之際,教練組堅決開除了紀律性極差的吳文凱,讓新人挑起大梁;曾風光一時的董炯同樣因不能自律,被暫時退回了北京隊。誰好誰上,不提過去,只看現在,最終激發出隊員們的拼勁兒和斗志,激發出他們不服輸的勁頭。如果說羽毛球隊運氣好的話,那就好在他們用自己的虎虎生氣在技術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打掉了對手的信心。 戰績輝煌的教練 中國羽毛球在悉尼打瘋了,該拿的比賽拿下了,意想不到的金牌也給奪回來了。中國羽毛球在本屆奧運會創造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個奇跡。當五星紅旗在羽毛球場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時候,鏡頭對準的是那些冠軍,而真正的功臣,卻是站在一旁的李永波。 今日的輝煌,已使人們逐漸淡忘了中國羽毛球從前的尷尬。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楊陽、趙建華,以及女單的李玲蔚等一批好手,為中國羽毛球塑造起了那一段的輝煌。但此后,隊伍的青黃不接,令其迅速滑入低谷。 作為中國羽球八十年代的第一男雙,在以一大堆世界冠軍頭銜結束了自己的運動生涯之后,李永波接過了危難時刻的國家隊教鞭。從此,中國隊便開始了新一輪的輝煌之旅。李永波的第一個教練政績,是在1995年的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賽上取得的,那也是中國首次染指蘇迪曼杯。兩年后,中國再次蟬聯了蘇迪曼杯的冠軍。 中國羽球的局勢在一年年的磨煉中好轉,特別是女雙和女單選手日漸成熟,以及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首次奪得的女雙奧運金牌。但在代表著男、女各自團體實力的湯姆斯杯和尤伯杯兩大頂尖賽事上,特別是在男單上,中國隊卻一直難以突破馬來西亞和印尼等羽球強國構筑的堡壘。 在這一頗為尷尬的日子里,身為主教練的李永波自然遭到了來自各方的種種非議與壓力,但生性外向且孤傲的他,向來不在乎別人說什么,他知道,很多東西是急也急不來的,只要堅持住,中國羽球總會等到光環閃耀的那一天。 比起那八面閃亮的獎牌,一大批年輕隊員在悉尼揚名立萬更讓中國隊驚喜,年輕意味著希望,年輕人的勝利意味著中國隊在未來競爭中的強大優勢。通常,老將的離去總會讓一支強隊陷于一段時間的低潮,印尼隊、馬來西亞隊、韓國隊以及中國隊都曾經歷過這樣的困境。然而悉尼奧運會結束后,即使葛菲、顧俊、葉釗穎、孫俊等一批老將會相繼退役,但他們的離去已不會削弱中國隊的整體實力。 金牌之多,隊員年紀之輕,隊伍實力之強,都成為了李永波及中國羽球隊多年來臥薪嘗膽最好的證明。 (摘自“21體育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