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羽毛球似乎總是和乒乓球結合在一起,國家體總也將乒乓球和羽毛球統一管理,成立乒羽中心。從目前情況看,乒乓球作為中國的國球,發展勢頭良好,而羽毛球則面臨著后繼無人、資金匱乏的“瓶頸”制約。
羽毛球應該說也是中國奧運奪金大戶,悉尼奧運會中國奪得了4塊羽毛球金牌,比乒乓球毫不遜色。但熟悉乒乓球和羽毛球的人都知道,在中國,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地位和處境根
本是不能同日而言的。乒乓超級聯賽是除了足球、籃球外中國最成功的聯賽,而羽毛球聯賽自1999年創立至今,一直是處境艱難、如履薄冰。
運動員的收入往往能反映這個項目的受歡迎程度,僅計算單打奪冠的獎金,馬琳去年就掙得45000美元,張怡寧則收獲84000美元。而且,目前乒乓球運動員主要的收入還來自于俱樂部,像王勵勤這樣的明星球員每年在俱樂部的收入就超過百萬。而一些二三流選手在俱樂部一年也有近30萬的收入,難怪國家體總前段出臺了乒乓限薪令。此外,一些中國明星乒乓運動員還經常能接到廣告訂單,他們接拍廣告的身價均在60至80萬元人民幣之間,這樣下來一名乒乓國手一年的收入高的可以突破200萬。再看看羽毛球,中國的男單選手陳宏是收入最多的,他一年的所有收入也不過30萬左右。
乒乓球和羽毛球處境的迥異實際反映了國人態度,在中國乒乓球是國球,地位至高無上,而羽毛球雖然成績不錯但明顯無人喝彩。一位羽球界元老不無擔心地表示,如果中國羽毛球還是這樣無人問津,那么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將越來越小,當歐洲人真正開始重視羽毛球時,中國羽球恐怕真的要“窮途末路”了。
(揚子晚報 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