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壇世界冠軍都是他弟子,傅漢洵曾拒絕加入印尼隊 |
傅漢洵的父親傅高賓上世紀30年代從家鄉廣東潮陽背井離鄉去了印尼,當時傅家到印尼的地方是北部島嶼蘇北省的先達市,當時印尼的羽毛球水平很高,不少到印尼的華人也非常熱愛羽毛球,其中不乏打得不錯的年輕人,當時只有十六七歲的傅漢洵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印尼當然也會受到當地一些文化體育的熏陶,在50年代初的時候國內的羽毛球發展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當年一批在印尼的華人青年掌握了一定的技術,他們都希望能有朝一日為祖國效力。 傅漢洵說,1958年印尼隊奪得湯姆斯杯對我觸動很大,也可以說是一種激勵,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個子比較矮的印尼人可以奪得世界冠軍,我們中國為什么不行呢?當時的場面非常感人:印尼總統親自迎接那些世界冠軍,他們得到了民族英雄一樣的待遇。 印尼上下對羽毛球的重視是對這項事業的支持,那個時候傅漢洵希望能有一天能為自己的祖國效力。 拒絕加入印尼隊 傅漢洵的父親傅高賓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已經是印尼蘇北省先達市的華人僑領,也是當地的羽協副主席。1958年當印尼羽毛球男隊奪得湯姆斯杯冠軍后,印尼羽毛球協會主席蘇迪曼先生想到了一定要加強后備力量來保住金杯,于是蘇迪曼下令進行全國范圍的青少年羽毛球比賽,蘇迪曼本人就是蘇北省人,所以他親自到先達市看當時的比賽,于是蘇迪曼與傅家父子不期而遇。 那次蘇北省的比賽,17歲的傅漢洵奪得了男子單打的亞軍,蘇迪曼當場就看中了傅漢洵,他問先達市的羽毛球協會主席,“這個小孩是誰家的孩子?”先達的羽協主席是一位當地軍隊的司令,當時他笑呵呵地對蘇迪曼說:“這個孩子的父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他就是我們當地羽協副主席傅高賓的兒子。” 蘇迪曼先生當即就向傅漢洵的父親表達了想召其入選印尼隊的想法。傅漢洵介紹:“當時,父親想了很多,后來他對我說,既然蘇迪曼都看中了,那說明這個孩子還是非常有前途的。但父親的目標還是想把我送回國內,代表中國打比賽,絕對不會代表印尼隊打比賽的。” 當時傅漢洵的父親靈機一動,他向蘇迪曼說要和孩子本人商量來推脫一下,可是蘇迪曼先生追得很緊,當得知傅漢洵是中國籍的時候他馬上表示:“這個不是問題,國籍可以改嘛,完全不影響去印尼國家隊集訓。” 面對蘇迪曼先生的堅決,傅漢洵的父親只能用改國籍是大事情暫時推了一下。當晚,傅高賓就給中國駐蘇北省綿南總領事說這件事,總領事說:“一定要回中國,因為國內在羽毛球這個項目上還是一個空白。”那一晚傅高賓先生輾轉難眠,最后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第二天傅高賓對蘇迪曼說:“我兒子傅漢洵有女朋友了,而且女朋友在國內,兒子答應女朋友回中國。”蘇迪曼最后只能接受并理解。 傅高賓先生用這個“善意的謊言”保住了將來為中國羽毛球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傅漢洵。 傅漢洵講起這個故事的時候非常動情,他說:“在當時的情況下,父親這樣的做法是最好的一種辦法,我們表現的是不卑不亢,完全不是故意欺騙蘇迪曼的意思。而且沒想到的是,蘇迪曼先生非常愛才,他當時就大度地表示希望我隨時到印尼國家隊集訓。” 胸懷寬廣的蘇迪曼先生所倡導的精神到現在還激勵著傅漢洵。雖然傅漢洵拒絕為印尼隊效力,不過蘇迪曼離開先達市的時候表示會派一個國手過來指導蘇北省的冠亞軍,當時傅漢洵以為這只是一句客套而已,沒想到一個月以后一名著名的國手真的來教傅漢洵了。 有一次到外地參加運動會,傅漢洵路過雅加達,讓他沒想到的是,得知自己要來的蘇迪曼先生親自開車到機場接這幾位先達的客人,而且蘇迪曼讓傅漢洵等人住在自己的家里,而且非要留了好幾天才讓走。在傅漢洵的眼中,蘇迪曼先生對國際羽毛球事業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胸懷寬廣、有生活目標、看得高望得遠。蘇迪曼精神永遠激勵著一代人。 再苦也要打敗印尼隊 1959年印尼發生第一次排華事件,1960年1月8日只有19歲的傅漢洵與大約2000多名乘坐一條大船從新加坡出發踏上了回歸祖國的歸程。那個時候南海刮起了臺風,承載著2000多名中國乘客的大船就像一葉小舟一樣在海上飄蕩,由于受到臺風影響,船上的所有人都受盡了痛苦,嘔吐是正常現象,更有不少人已經奄奄一息。 經過10幾天的漂泊大船終于到了香港,不過由于當時香港還沒有回歸祖國那里并不讓直接上岸,在等了一個晚上后2000多人從尖沙嘴登上火車進了羅湖口岸。傅漢洵說:“當我們看到五星紅旗的時候,就一塊唱起了《歌唱祖國》。2000多名印尼歸僑全都淚流滿面,終于回國了,這是我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 回到廣州后,國內正處于3年困難時期。許多體育項目已經被削減,不過歸僑在羽毛球上的優勢使這個項目保留了下來。“當時我們男隊的飯量不夠,為了打好對外國球隊的比賽,不少女隊員把部分飯分給我們,”傅漢洵說,“那種愛國主義精神是所有勝利的基礎。” “1961年,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提出3年實現羽毛球達到世界水平,雖然當時我們出國的機會很少,但國家可以把印尼、丹麥等強隊請來打友誼賽,1963年我們和印尼打友誼賽,當時中國隊把印尼隊打得一塌糊涂,丹麥隊也在我們這稱臣。”傅漢洵說,“我們提前實現了3年達到國際水平的目標,當時國外的媒體說中國隊是無冕之王。” 當年以印尼歸僑為主的中國隊打出了高水平,“隨后我們這代人又投入到了教練隊伍當中,我想現在的輝煌也與40年前印尼歸僑所打下的基礎有關。”傅漢洵說。 在廣州特建羽毛球隊 1970年,傅漢洵因腰傷退役,他的夫人曾秀英(馬來西亞歸僑)早他一年退役。夫婦兩人都選擇了為廣州羽毛球培養下一代的工作,1973年,廣州成立了中心體校羽毛球班,隨后在這個班級里,陸續涌現出吳迪西、關謂貞、勞玉晶、林燕芬、張潔雯、謝杏芳等重量級隊員,她們都出自傅漢洵的門下。 后來廣州中心體校羽毛球班因為成績突出,在當時還沒只能存在省隊的情況下,1977年國家體委和廣州市體委特批廣州可以單獨建羽毛球隊。到現在為止,在傅漢洵先生的心里還有一件憾事,那就是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羽毛球女雙決賽中,主裁判的連續兩個誤判讓關渭貞/林瑛失去了拿到奧運會金牌的機會。 傅漢洵現在依然把張潔雯、謝杏芳進入自己隊伍的日子記得很清楚,“1995年2月15日,我最欣賞的兩名隊員終于到了我的組中,她們兩個素質不錯,有良好發展的雛形。”他說,“當時在偉倫體校的時候一位北方教練還問我,謝杏芳和張潔雯身材那么好是不是從北方轉來的?我笑著說,這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廣州人。” 言語當中傅漢洵副主席透著自豪。“其實,兩個人剛入隊的時候基本功還是比較粗糙的,當有人說應該給兩人大運動量讓其馬上出成績,當時我和太太曾秀英堅決反對。”傅漢洵說,“因為這樣急功近利會讓運動員提前退出球場的,于是我們頂著壓力讓兩人苦練3年基本功,到現在事實證明我們的做法是對的,兩人都成才了。” 實現一代歸僑的夢想 印尼歸僑為廣州羽毛球乃至中國羽毛球的發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湯仙虎、侯加昌、潘祝英、陳國良等等都為羽毛球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他們那一代印尼歸僑沒有機會拿冠軍,他們的弟子為他們實現了夙愿。 “當運動員的時候我一直夢想著當世界冠軍,不過當年許多特殊的原因使我們無法實現。現在我們的弟子們實現了冠軍夢想,這也是我們的成就和收獲。這次謝杏芳為廣州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女子單打金牌,希望我們的隊員再接再厲,在08奧運會上再創好成績。我們這代人基本上都退休了,不過當中的許多人依然還在關心著廣州羽毛球的發展。現在廣州羽毛球的方向已經由關謂貞、林燕芬等人把握,希望她們能把廣州羽毛球帶向更好的發展方向。” 廣州羽毛球教父級的傅漢洵說這話的時候,眼睛并沒有看著記者,他看著窗外,是在回憶,又像在憧憬,但感覺是美妙的。 這是一種 桃李滿天下的感覺 1957年,12歲的陳國良教練回國的時候還在哭鼻子,可是過了幾年之后他成了專業的運動員,而后他和自己的太太潘祝英一起投身于廣州羽毛球事業的幼教之中,摸爬滾打35年過去了,他們的弟子成熟了、成功了,當他們退休時得到的是弟子們的感恩。 其實傅漢洵、曾秀英指導的許多學生,都曾是潘祝英、陳國良的學生:林燕芬、勞玉晶、張潔雯、謝杏芳,都是受過他們的教導。 潘祝英也是因為1959年印尼排華的原因從印尼的中爪哇返回中國,那個時候潘祝英只有13歲,她的父親在其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和潘祝英一起回國的是她的5個姐妹。當時潘祝英一家回國的時候被安排到了英德華僑農場,當時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潘祝英有機會上學,而她在印尼學到的羽毛球技術還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64年省運會,18歲的潘祝英代表韶關拿到了女子兩個項目的金牌,隨后廣東省隊調她,一直打到1977年,潘祝英退役到廣州市體育館做了一名教娃娃的基層教練。他的丈夫陳國良退役之后當起了廣州市海珠區濱江中小學的體育老師,就是他發現了張潔雯、謝杏芳兩個曾經并不被看好的苗子,隨后夫婦倆聯手一起培養了多名不錯的苗子。 讓陳國良教練最為感動的是,至今像張潔雯、謝杏芳這樣的隊員還和自己的啟蒙恩師保持著聯系,陳國良說:“這些成了名的運動員和我們感情很深。張潔雯每當參加世界大賽的時候都會打電話給我們,只要回到廣州都會和我們一起聚會,在她出現挫折的時候我們都會鼓勵她挺住。尤其是在張潔雯發現有貧血的時候,我們寫信說‘相信你會挺過去’。后來張潔雯告訴我們,說會永遠記著我們對她的支持。” 說話間,陳國良指導一直透著幸福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桃李滿天下的感覺吧,”陳國良說,“我們也沒有什么太大的追求,只要能默默無聞地為羽毛球事業做點貢獻就可以了。” 每次想起從印尼歸來艱苦創業的記憶潘祝英都會陷入沉思,潘祝英教練說:“那個時候我們家姐妹多,我到省隊打球每個月也就20塊錢,這哪能養活家里啊,所以我的姐姐都在家務農,過著艱苦的生活。不過那時的辛苦才鍛煉了我頑強的意志品質,在比賽當中給觀眾留下了小老虎般的拼搏印象。” 潘祝英后來成為了廣州市體育館羽毛球隊的主教練,她的丈夫陳國良也是這里的特聘教練,兩人幾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羽毛球小球員的啟蒙教育中,他們永遠也沒機會到國際賽場上親自指揮自己的弟子比賽,但只要曾經培養的弟子能出成績就是他們的快樂。 如今,陳國良潘祝英夫婦被某企業集團聘為羽毛球教練,他們雖然離開了體育館的正式教練崗位,但他們還在為羽毛球小球員的啟蒙做貢獻,現在兩人的羽毛球班里有50多名隊員,潘祝英說:“雖然我們只是在周末才教孩子們訓練,但我想只要有好的苗子我會向上推薦,我們這里更注重的是用羽毛球運動為孩子們帶來快樂。” 陳國良潘祝英夫婦時常在想,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會不會選擇回國?兩人的回答異口同聲:“我們從印尼回來的時候就抱著為祖國出力的想法,到現在一直未變,即使我們現在在收費的羽毛球班里做教練,但我們收最低的費用做最好的訓練,把自己的余熱發揮到羽毛球事業當中。” (《足球·勁體育》) |
※ 藍天羽毛球商店>> 羽毛球新聞>> |
http://www.gwtzw.cn E-mail: bbeshop@163.com |
Tel: 010-62189648、62186263、62189699 Fax: 010-62189648 |
[羽毛球拍][羽毛球線][羽毛球][羽球服裝][羽球鞋襪][網羽拍包][羽球配件][羽球VCD][網球用品][訂購方法][羽壇風云] |
[相約球場][羽球論壇][羽拍論壇][技術論壇][賽事論壇][客戶留言][電視預告][錄像下載][世界排名][羽球知識][羽球技術][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