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羽球21分制全方位影響,球員矛盾裁判壓力劇增 |
從益陽到成都,從羽毛球賽世界杯到中國羽毛球大師賽,“21分”的新賽制對于國際羽壇來說就像一位剛剛出閣的“新娘子”,盡管已經掀開了蓋頭,但這位“新娘子”的脾性,大家還未能完全摸透。現在只能說,它已經逐漸被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和媒體所接受。
主隊篇 中國隊各年齡層次隊員體會不同 小將開始獲益主力仍找感覺 與其他列強相比,中國羽毛球隊無疑是最早開始適應“21分”的勁旅。世界杯和大師賽都在中國舉行,中國隊老中青三代高手悉數參賽。然而,正是由于中國隊內存在各種年齡層次的選手,因此記者聽到的中國隊內對于“21分”的反應也最不一致。 小將:本次大師賽男單、女單和混雙冠軍都落入中國隊小將手中,他們自然是“21分”的最大得益者。女單小將王琳連克姚潔、張寧、王晨和謝杏芳4名頂尖高手奪冠,她非常喜歡“21分”,她認為自己體力充足,即使在比賽中落后兩三分仍然不會心慌,反而更積極地反擊。陳金也偏向“21分”,因為這一新賽制讓他贏得了運動生涯以來首個6星級賽事的男單冠軍。 中堅:對于“21分”,中國隊的中堅力量大多帶著矛盾的心態。林丹自登上世界第一男單寶座后只輸給過陶菲克和隊友陳宏,這次卻在半決賽中不敵皮特·蓋德。盡管后者也是世界一流高手,但在“15分”時代,蓋德始終沒能在世界大賽上取得突破。林丹認為自己還沒有完全摸透“21分”的規律,之前的實戰經歷也比較少,所以才導致了這次在半決賽中的惜敗。不過,林丹指出,“21分”講究的更多是心態而不是技術,在節奏如此明快的比賽中,每個環節都不能放松。 謝杏芳的看法與林丹大致相同,她感覺自己在“21分”比賽中的精力總是不夠用,才打到第6分、第7分,自己就已經緊張得不行了。尤其到了第2局和決勝局,反應會因為精力的過分消耗而緩慢,甚至會出現間歇性的“斷電”。 中國隊頭號男雙蔡赟/傅海峰也對“21分”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們在本次大師賽半決賽中僅費時22分鐘就淘汰了曾經在世錦賽上擊敗自己的美國隊組合吳俊明/白國豪,恨的是到了決賽中,他們竟被年長自己近10歲的丹麥隊老將埃里克森/倫加德打得毫無反抗之力。傅海峰覺得“21分”很難捉摸,盡管他與蔡赟曾經在隊內練習中以12比20落后也能反敗為勝,但在真正的實戰中卻很難“翻盤”。 老將:本次大師賽,男單老將夏煊澤第一次在大賽中感受“21分”,在次輪比賽折戟后,他承認還沒有找到感覺。他覺得這一全新的得分系統實在有點難以駕馭,雖然自己身經百戰,但看來還沒有找到入門之路。奧運會與世錦賽雙料女單冠軍張寧認為,盡管女單比賽的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但她自己的體力還可以應付。 混雙老將張軍這次是第一次參加“21分”比賽,他認為,新賽制對體力的要求比以前降低了。他總結說:“從‘15分’到‘21分’,是從累到不累的過程。如果國際羽聯在實行了‘21分’一年內又重新退回‘15分’的話,那世界羽壇的格局將肯定被搞混,肯定會迫使一大批老將退役,因為那是一個從不累到累的過程啊。” 教練員:在王琳奪得女單冠軍后,中國隊總教練李永波更多的是為張寧和謝杏芳的失利打圓場,他認為,小將“爆冷”存在一定的偶然成分,因為王琳在比賽中一直都把自己擺在沖擊對手的位置,所以思想上沒有太多的雜念,而張寧等老將則不然,她們在比賽中要琢磨如何更好地把握“21分”的節奏,以便在今后更重要的比賽中做到收放自如。 雖然不再義正辭嚴地反對“21分”,但李永波還是強調:“任何改革都是對中國隊不利的,因為中國隊在原來的規則下成績最好也最穩定。” 外隊篇 各支勁旅均抓緊機會體會新賽制 丹麥隊“得了便宜不賣乖” 丹麥男隊一如既往地支持“7分制”。丹麥隊頭號男單蓋德也承認,“21分”對他這樣一位喜歡快節奏的進攻型選手來說有一定的幫助,但他從根本上還是不喜歡這一新賽制,他甚至認為“21分”不利于羽毛球運動的發展。丹麥隊的埃里克森/倫加德是本次大師賽的男雙冠軍,他們均已年過30歲,“21分”能夠幫助他們節省體力,在與蔡赟/傅海峰的決賽中,他們僅費時32分鐘就輕松獲勝,比他們年輕10歲的蔡/傅組合甚至連汗都沒出就“繳械投降”了。 對于同樣超過30歲的美國隊雙打老將吳俊明來說,“21分”下的勝負都來得不明不白。他說:“我和白國豪淘汰中國隊鄭波/桑洋那一場是因為我們總比對手快半拍,等到了與蔡赟/傅海峰交鋒時,就變成我們比他們慢了半拍。我實在有點糊涂啊。”吳俊明和白國豪打算回美國后要轉變訓練的方式和手段,“‘21分’的節奏太快了,而且只有一個發球權,如果還繼續沿用‘15分’時代的訓練模式,我們肯定只有被淘汰的份兒了。” 本次大師賽女單比賽的焦點在于“海外兵團”及奧運會亞軍張海麗是否在“21分”下對中國女單構成更嚴峻的威脅。在王琳的“攪局”下,本次比賽還未真正反映出問題。荷蘭隊姚潔在輸給王琳后有些納悶,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失利的,她說自己在場上一旦精神不集中,就讓王琳有機可乘。 中國香港隊的王晨也敗在了王琳的拍下,她表示自己暫時未能很好地適應“21分”,“在‘21分’比賽中何時加速、如何控制節奏,我對于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很好地把握。在‘21分’下比賽節奏很快,很緊張,運動員沒辦法松下來。我現在應該利用這些熱身賽更好地感受‘21分’,這次比賽的勝負不是關鍵,畢竟接下來我最重要的任務是尤伯杯和世錦賽。” 荷蘭隊名將張海麗被視為“21分”的最大得益者,她也是在本次比賽中唯一一名在決勝局以12比17落后還能反敗為勝的選手。不過,張海麗并不愿意具體評論“21分”對她帶來的影響,在半決賽中輸給了謝杏芳后,她更多的是集中火力抨擊司線員的判罰不公。 媒體篇 有利于電視轉播 縮短了工作時間 羽毛球記者大多舉雙手贊成 記者在成都采訪了廣東電視臺資深羽毛球解說員余鑒彤和國際羽聯特約記者夏實達,他們都舉手贊成“21分”,前者是從廣告客戶和電視轉播的角度考慮,后者則是從媒體記者的工作時間來看的。 廣東電視臺解說員余鑒彤:“改革利于電視轉播” 年輕時曾當過羽毛球運動員的余鑒彤,這次以廣東電視臺解說員的身份來到成都報道中國羽毛球大師賽。對于國際羽聯將“15分”改成“21分”,余鑒彤表示強烈支持。他認為,不管是為廣告客戶考慮,還是從電視轉播來看,“21分”都比傳統的“15分”更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不少廣告客戶都向我表示過,他們是挺喜歡羽毛球比賽的,但苦于羽毛球比賽時間過長,他們只好選擇贊助其他項目。”余鑒彤解釋說,籃球和足球比賽分別有4節和上下半場,電視臺可以在比賽休息時插播廣告。而羽毛球比賽在實行“15分”時,比賽一場接一場,而每場比賽中也沒有休息時間,廣告商根本無法找到切入點。因此,對于廣告商來說,投入與收效不成正比。 而從購買衛星信號的角度,羽毛球比賽在“15分”時代也讓電視人頭疼不已。“我們購買衛星信號是要提前預約的,一場湯尤杯的團體比賽從開始到結束要4~5個小時。要知道,衛星信號都是按分鐘計費的,轉播一次羽毛球比賽費用是相當高的。”余鑒彤告訴記者,如果缺乏對羽毛球運動的了解,在購買信號時間時就會出現哭笑不得的情況,“有些團體賽,原來我們預計3個小時能結束,誰知最后打了5個小時,有時我們提前購買了5個小時的轉播時間,誰知比賽打了4個小時就結束了。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即使再專業的電視人也難以估量。” “現在好了,羽毛球比賽的時間大大縮短了,而且每局打到11分時增加了1分鐘的休息時間,我們在這時可以插播廣告。”余鑒彤透露,某些羽毛球大賽在廣東的收視率甚至高于英超,所以羽毛球的廣告市場是塊“大蛋糕”,相信在實施“21分”后,將有更多商家把目光投向羽毛球。 國際羽聯特約記者夏實達:“再也不用熬到半夜” 法國人夏實達是國際羽聯的特約記者,幾乎每次國際大賽和每項國際羽聯屬下的公開賽,他都會從法國趕到現場拍攝和采訪。夏實達親歷了從“15分”到“7分”,從“7分”回到“15分”,再從“15分”到“21分”的全過程。“每次改革都會有‘得益者’和‘受害者’,這次也不例外,中國隊的優勢沒有以前明顯了,雖然這對中國隊來說是不利的,但從世界羽毛球的發展來說,這卻是有利的。”夏實達認為,從本次大師賽來看,丹麥隊是“21分”的受益者,至少皮特-蓋德擊敗了林丹,這在“15分”時代是不可能的。“但是,丹麥隊從教練到隊員都一直反對著這個改革,他們還是始終如一地堅持‘7分制’。” 夏實達與歐洲很多球隊的教練和隊員接觸過,發現他們目前普遍都對“21分”感到陌生,“今年初在歐洲舉行的3站公開賽都是打‘15分’,大家第一次接觸‘21分’還是剛剛結束的湯尤杯歐洲區預選賽。”他覺得,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目前的世界羽毛球格局是難以發生太大的改變,但再經過4至5年后,歐洲的年輕選手都在“21分”下成長起來,到時中國隊還能否保持“霸主”位置就很難說了。 單純從記者的角度,夏實達非常贊成“21分”。“至少我的工作時間縮短了一半啊,以前的羽毛球比賽都是從早打到晚,不到晚上11時甚至12時還走不了,每次采訪我都困得受不了。”為了體現“21分”對記者們的好處,夏實達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本次大師賽的第一天,比賽從中午1時開始,到了傍晚6時就結束了,我甚至可以在寫完稿子以后到成都的老茶館里觀看了一場晚上9時開始的‘變臉’。如果是在‘15分’時代,我想我那時還在新聞中心痛苦地祈禱比賽趕緊結束吧。” 裁判篇 比賽節奏加快 裁判員壓力更大 廣州籍的國際A級裁判雷銘基擔任本次中國羽毛球大師賽的副裁判長,他告訴記者,“21分”已經逐漸被各隊教練員和運動員所接受,而對于裁判員而言,“21分”要求精神更加集中,在比賽中的壓力絲毫不比運動員小。 “‘21分’的比賽有3大特點:首先是比賽節奏快,觀賞性增加;其次是需要運動員精神集中;第三是比賽越到后半段越精彩,尤其是打到19比19或20比20的時候,每1分都扣人心弦。”雷銘基說。在他看來,“21分”對實力較弱的選手稍有好處。“在‘15分’時代,他們很容易被林丹或者謝杏芳這樣的高手‘剃光頭’,現在這種情況就很少出現了。” 丹麥隊名將皮特·蓋德對男單決賽第1局最后一個球的判罰不太滿意,他賽后善意地提醒裁判員:“‘21分’是不允許打瞌睡的。”對此,雷銘基告訴記者,在“21分”下,裁判員與運動員一樣會精神緊張,因為場上的比賽節奏明顯加快,這就要求裁判員更快作出判斷。“尤其是對發球違例的判罰,因為稍有偏差,那就是1分了,而這在‘15分’時代只是交換發球權。” 雷銘基也指出了“21分”的不足之處。他說:“如果比賽中出現19比15、20比15這樣的比分,此時落后的一方很難再追上比分,這就抹殺了羽毛球底蘊。要知道,在‘15分’時代落后者‘翻盤’的戰例數不勝數。”通過觀察,他發現不少高手在“21分”的比賽中球路都不敢過于刁鉆,在關鍵時刻更不敢放開打,擔心不慎出界丟掉1分。“對高手而言,‘21分’的場地比‘15分’時代‘小’了。當然,對于任何新事物,人們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有不少女單選手都認為“21分”的比賽比以前更難打了,雷銘基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他覺得,女單比賽應該實行每局15分、每球得分制最合適,否則老將的生存空間會變得很小。 今年的全英公開賽男單比賽仍然實行“15分制”,在半決賽上,林丹與馬來西亞隊選手李崇偉苦戰136分鐘才以2比1險勝。在本次大師賽上,林丹創造了“21分”男單比賽的最長紀錄,他與皮特·蓋德的半決賽一共耗時63分鐘。本次大師賽,耗時最長的一場女單比賽是蔣燕皎與皮紅艷的1/8決賽,雙方苦戰了65分鐘才分出勝負;混雙比賽最長的一場是最后的決賽,謝中博/張亞雯經過了62分鐘擊敗張軍/高崚;世錦賽冠軍吳俊明/白國豪在男雙第2輪比賽中僅耗時19分鐘便淘汰了中國隊的小將徐晨/孫君杰,不過,最長的一場男雙較量也花費了57分鐘;在5個單項中一向最拖沓的女雙項目這次沒有“拖后腿”,魏軼力/張亞雯與中國臺北隊程文欣/簡毓瑾之間的半決賽,僅用了18分鐘便宣告比賽結束,創下了本次大師賽單場比賽用時最短的紀錄。 根據雷銘基的簡單統計,在“21分”下,比賽用時比“15分”時代節省了30%。另外,“21”分比賽平均每場更換6個羽毛球,這比15分時代節省了30%~50%。不過,在單位時間內,更換比賽用球的頻率還是與“15分”時代不相伯仲。 (廣州日報大洋網) |
※ 藍天羽毛球網>> 羽毛球新聞>> |
http://www.gwtzw.cn E-mail: bbeshop@163.com |
[羽毛球拍][羽毛球線][羽毛球][羽球服裝][羽球鞋襪][網羽拍包][羽球配件][羽球VCD][網球用品][訂購方法][羽壇風云] |
[相約球場][羽球論壇][羽拍論壇][技術論壇][賽事論壇][客戶留言][電視預告][錄像下載][世界排名][羽球知識][羽球技術][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