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向2008年推進,以“鳥巢”為代表的北京31座奧運場館相繼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北京東四環邊上新建的北京工業大學奧運羽毛球館,是十九世紀羽毛球運動誕生以來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專項賽館。在設計中,自主創新填補國際設計空白,其中9100個出風口解決風速干擾的國際難題,預應力張弦穹頂結構國內首創。近日,本報記者進行了有關采訪。
中標:設計水平展現實力
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總理辦公會正式同意將2008年奧運會羽毛球館建在北京工業大學。2003年12月9日,北京工業大學發布《關于舉行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2008年奧運會羽毛球比賽館)建筑設計方案征集資格預審的公告》,在規定時間內共收到來自中、日、法、德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位應征申請人的資格預審申請文件。
2004年6月18日~19日,在北京工業大學召開了北工大學體育館建筑設計方案評審會。評審專家組由著名的建筑學家、結構工程專家和國際羽聯、北京奧組委、北京市政府部門的11位專家組成。專家們秉承客觀、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11個應征設計方案進行了獨立的評審和表決。隨后,經過半年多的優化與比選,2005年1月,經過慎重選評,最終華南理工大學正式中標。
解決風速干擾一直是羽毛球館的設計業內的軟肋。據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副院長孫一民介紹,由于羽毛球館屬于奧運場館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對于可能影響比賽的館內風速尤其有著苛刻的要求。縱觀目前世界各國的體育場館,能夠順利解決場館內風速問題的尚不多見。
突破:9100出風口解決難題
孫一民表示。因此,要能保證室內涼爽,又不讓空調風速干擾比賽。那么如何解決好風速問題就成為本次場館設計的核心困難。
經過設計方的反復論證,最后決定采用觀眾席下送風的空調設計,也就是看臺內增設空調送風管道,讓涼風從觀眾的坐椅下面吹出來。每個座位下面,都有直徑13厘米的出風口,整個體育館中,這樣的出風口共有9100多個。
采用這樣的設計有兩個好處:首先是降低了風速。風速大小與出風管道的橫截面積是成反比的,把一個出風口“分解”成了9100多個出風口,風速當然就小了;其次是避免了空調風向對場上運動員的影響。一般體育館空調的送風管道是在屋頂,風從上面吹下來,再吹向四面的觀眾席,冷氣在由上面轉向側面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渦旋氣流,影響到羽毛球的飛行線路,而將出風口設計在觀眾席下,回風口設計在兩層觀眾席之間,就避免了渦旋氣流的產生。
羽毛球館直徑跨度為93米
孫一民說:“本屆奧運會羽毛球的預應力張弦穹頂屋蓋結構是最燦爛的亮點之一。”
張弦穹頂結構的上部是一個球冠頂面的單層網殼,由很多鋼管組成,下部用鋼索撐起來。奧運羽毛球館的直徑跨度為93米(目前國內的最大跨度是35米),如果只用單層網殼支撐這么大的跨度,就要大大增加構件的截面尺度,結構就會很笨重,也會浪費很多鋼材,因此在羽毛球館單層網殼下面要使用高強度的鋼索進行張拉,將網殼支撐住。
華南理工大學設計的方案:觀眾席下送風,也就是看臺內增設空調送風管道,讓涼風從觀眾的坐椅下面吹出來。每個座位下面,都有直徑13厘米的出風口,整個體育館中,這樣的出風口共有9100多個,建成后將是19世紀羽毛球運動誕生以來迄今為止唯一一座羽毛球專項賽館。
(廣州日報 劉彥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