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中國香港羽毛球公開賽,林丹輕松躋身八強;上周日落幕的韓國公開賽,“千年老二”鮑春來五年嘗一金;一個月前的泰國公開賽,出道多年但一直未開張的陳郁首捧公開賽冠軍;更早些時候舉行的中國臺北、澳門兩站公開賽,林丹重現超級本色。然而,三位中生代主將的集體雄起卻掩蓋不了中國羽球男單新生代的贏弱:同樣是在韓國公開賽,兩位新銳早早打道回府,李煜止步于第一輪,邱彥博也僅打入第二輪。
這并不是中國男單新銳一次偶然的失手!翻閱近兩年的國際比賽戰績表不難發現,止步第一、兩輪比賽已是眾小將長時間的習慣性動作,他們中較為過硬的戰績幾乎是由陳金一人書寫的。
毫無疑問,一個嚴峻的現實已經擺在中國羽毛球決策層的眼前:中國男單“青黃不接”現象應早日提防!
近兩年,眾媒體提起中國羽毛球的后備力量問題,總是將目標對準女單,卻忽視了男單。出現這一情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兩位中生代選手順利地接過夏煊澤、陳宏的接力棒,他倆在近兩屆湯杯賽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原因是小將陳金開始成熟。近一年多來,陳金在一系列國際比賽中收獲頗豐,他的成功無形中轉移了人們的視線,或多或少掩蓋了其他小將的低迷表現。
和中國女單的盧蘭、朱琳等一撥小將一樣,中國男單眾新人也是雅典奧運會后正式走上國際舞臺的。當年的中國羽毛球公開賽,眾小花集體夭折于前兩輪,相反一群小龍卻相當搶眼,沖進八強的有陳金、李煜、龔偉杰三人,陳金挫敗大名鼎鼎的師兄夏煊澤;李煜更是連過黃綜翰、索尼兩道雄關;龔偉杰則是活捉丹麥名將蓋德后進入準半決賽的。另幾位小將也不遑多讓,如吳云勇雖未進入八強,但他在首輪壓倒了大馬名將李崇偉,轟動一時。
令人不解的是,此后近兩年時間,中國男單小將的集體爆發現象卻再未出現。2005年上半年,眾小將集體低迷。下半年,兩屆世青賽單打冠軍陳金終于找回2004年中國公開賽時的感覺,開始在國際公開賽躋身八強、四強,今年以來他每次出征均保持在八強之列,甚至取得德國公開賽、中國大師杯賽兩站冠軍。與陳金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他同一撥的小將卻依然找不回當年在中國公開賽上的神奇狀態,一系列比賽節節敗退,毫無亮點:
李煜,這位與陳金同樣來自江蘇的小將,兩年前的靈光一現曾使不少人想起當年的兩位江蘇籍天王——楊陽、趙劍華。令人遺憾的是,此后一系列比賽,卻再也沒有見不到李煜的神奇,這期間他的最好成績僅是四次打入國際公開賽前32名!
吳云勇,這位和李煜一起在2004年中國公開賽一鳴驚人的新秀,如今在國際羽球界卻幾乎被蒸發。近年來他僅在國際賽場上亮相三次:去年中國大師賽進入八強,今年德國、全英公開賽僅進入前三十二名。
龔偉杰,他曾與陳金一起被視為中國男單眾新銳的領軍人物。時過境遷,今天的龔偉杰早已離開單打賽場,只有在男雙賽場上才能見到他的身影,但戰績卻相當平平,毫無當年世青賽單打亞軍之風采。
其他小將,如邱彥博、呂軼、朱偉倫、胡赟、張翼等同樣鮮有佳績,有的甚至已在國際賽場找不到蹤影。這期間,除陳金外,其他中國男單小將極少能闖進八強,僅有兩人各有進入四強的一次紀錄,但成績都不過硬。一次是朱偉倫在2005年中國大師杯賽上進入四強,需要說明的是,那次比賽絕大多數國外名將缺席,前四名的含金量并不高。另一次是邱彥博在今年印尼公開賽上進入四強,但小邱這一成績更多有運氣成份,他遇到的兩位大牌——索尼、李鉉一均因傷病掛免戰牌,四強成績同樣含有水分。
與男單小將集體低迷現象相反的是,兩年前令國人不敢恭維的女單小花們卻異軍突起,她們在國際賽場上從屢戰屢敗,到偶有亮點,再到集體上揚,短短兩年前整體實力明顯上了一個臺階。最高級的尤伯杯賽,蔣燕皎、盧蘭與張寧、謝杏芳攜手作戰,捧杯而歸;國際公開賽,小將的們發揮雖時有波動,但擊敗歐亞名將已不屬新聞,盧蘭、朱琳、王琳均有捧杯紀錄。就在上周舉行的韓國公開賽上,盧蘭、朱琳便技壓群芳,囊括冠亞軍。小花們的大幅上揚與小龍們的止步不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男單小龍們為何集體低迷?筆者以為,原因多多。從主觀原因方面分析:一是患有客場怯場癥。飛赴國外參加國際公開賽時,往往不及在家門口時的表現,自己打敗了自己;二是水平提升不快。2004年中國公開賽集體發飆,很大程度上與他們超水平發揮和諸位中外名將狀態欠佳有關,并非實力使然。近兩年來,他們鮮有佳作,除了拼勁不足,與實力有所欠缺有一定關系;三是趕超意識不強。目前林丹紅得發紫,鮑春來、陳宏、陳郁也正值當年,同齡人陳金已占據領先地位,這一形勢使小將們或多或少產生難以超越他們的畏難思想。從客觀原因方面分析:一是國際比賽亮相不多。吳云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近兩年時間僅有三次參賽機會,鍛煉機會明顯太少。二是決策層缺少足夠的耐心。一位新人如數度戰績不佳,回到國內很有可能被關“禁閉”,今后一段時間,這位新人很難有出席國際比賽的機會。
其實,去年上半年陳金也屢屢在國際賽場上鎩羽而歸,有時甚至是在第一、兩輪負于名不見經傳的選手。陳金之所以能在屢戰屢敗中迅速爬起,并很快在國際羽壇占據一席之地,主觀原因是他能在失敗中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客觀原因則是決策層給予這位兩屆世青賽單打冠軍足夠的鍛煉機會,從而使他能一點點地積累經驗,到達成熟的彼岸。
對中國羽毛球決策層來說,新人出現群體低迷現象,在兩三年內或許不會造成中國男單的人才危機,但他們的停滯不前完全有可能危及中國男單的未來。試想北京奧運會后,陳宏淡出將成定局,年歲漸大的林丹、鮑春來、陳郁也不敢保證自己能維持巔峰狀態。如果屆時眾小將還不能從低迷中走出,指望陳金依靠一把拍子獨闖天下,兇多吉少!
筆者以為,中國羽球決策層應該為男單小將提供更多的比賽機會,同時小將們也應該盡快提高閱讀比賽的能力,這樣才能像陳金和盧蘭、朱琳他們,盡快地接過接力棒,親手鑄造中國羽毛球新輝煌。
(新浪體育 王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