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國家羽毛球隊的訓練館里,每星期二和星期五的晚上,時常會有扛著攝像機、背著照相機的記者出現在場地邊。這時,國家隊的訓練早已結束,在場地上打得熱火朝天、球技卻相當業余的一群人才是這些記者追逐的對象。
同樣的場景還會時不時出現在北京星河灣羽毛球館,要問他們是些什么人,為何總是會吸引著記者們的視線,且看某一個周末的下午,出現在星河灣羽毛球館里的情景。
“曹穎,你和夏煊澤先來一盤混雙……”隨著這一聲高喊,劉曉慶、高敏、龔睿那、葉蓓、岳紅、楊凌、李俊峰、伍洲彤等一批影視明星、著名主持人以及已退役的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身影瞬間出現,再一看墻上高掛的橫幅,“凱勝明星羽毛球隊與德國凱勝隊友誼賽”,原來,這些明星大腕們是因為羽毛球聚到一起的,而他們還組成了一支羽毛球隊。
“非典”催生出的特殊球隊
2003年,北京等地鬧“非典”,羽毛球運動頓時風行起來,北京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打羽毛球的情景,而這股突如其來的羽毛球熱也讓這些平日里四處拍戲演出的明星們坐不住了,于是他們相約在一起打球,并成立起一支明星羽毛球隊。
明星羽毛球隊成立初期,只有于榮光、陳好、江濤、梁靜、劉孜、牛莉、金巧巧等十幾名隊員。那時候,他們沒有統一的裝備,大家穿的衣服五花八門,用的球拍更是什么檔次的都有。至于打球的水平,除了隊長于榮光的動作、技術還像那么回事,其他隊員基本都不會打羽毛球,眾人在場上的表現可以用五彩斑斕來形容。說白了,那時候的明星隊根本沒有人能完整地打出羽毛球的基本動作。
提起加入明星羽毛球隊的初衷,有人希望打羽毛球可以減肥、保持體型,也有人希望打羽毛球可以“減肚子”。可是打著打著感覺就不一樣了。“知心愛人”任靜、付笛聲夫婦在加入明星隊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羽毛球,但自入隊后,他們始終積極訓練,很有一股世界冠軍們不服輸的精神頭兒,短短的一年里,兩人的球技日益飛漲,現在“知心愛人”的實力令每一位隊員都不敢小視。苦練羽毛球之后,付笛聲的肚子“不見了”,直呼打完羽毛球精神好了很多。
雖然每次訓練都是大汗淋漓,但是之后放松、愉快的心情讓明星們對羽毛球留連忘返。羽毛球不光能強身健體,而且娛樂性也很強,明星隊的許多隊員都只是用簡單的兩個字
“好玩”來解釋自己選擇羽毛球的原因,曹穎則將羽毛球歸結為一項“既減肥又有樂趣”的運動。明星隊里的“大姐”劉曉慶,打羽毛球已有些年頭了,多年堅持打羽毛球不光給她帶來了年輕的面容和健康的身體,也給她帶來了許多愛好羽毛球的年輕朋友。
在明星隊成立初期,呂麗萍是惟一一位技術比較全面的女隊員,那時明星隊的隊員們看她打球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如果她和隊長于榮光組合在一起打混雙,恐怕還沒有人能贏得了他們。孫海英和趙保樂以前根本沒有接觸過羽毛球,自加入明星隊以來就非常刻苦地同大家一起訓練,慢慢也就“上道”了。特別是孫海英,打球總有一種“石光榮”式的激情,每次訓練他都在琢磨怎么才能讓球藝長進,因而練就了獨門絕技——“石瘋子怪球”。
潔白的羽球聚深情
明星隊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每周兩次的訓練,間或還會參加一些比賽。為了打好比賽,明星隊大多數人還暗暗地下定決心,表示一定要練好基本功,避免每次成為隊伍的“拖油瓶”。
平日里,隊員們的訓練熱情很高,經常出現場地不夠用的情況,而每周的兩次打球也成為很多明星最期待的一件事。陳好總是問教練:“下一次什么時候訓練呀?”教練告訴她還得過三天,陳好失望地說:“哎!這么多天,好漫長呀。”
每次訓練,明星隊都要組織混雙、男雙、女雙的比賽,輸了球的人總會用各種理由說明自己不在狀態,要求加賽,還有的人會為了球是落在場內還是場外爭得面紅耳赤、也有人趁對方不注意突然發球得分的……羽毛球賽場上有“硝煙”、有“劍拔弩張”,但更多的是笑聲與快樂,而隊員們也正是在這樣的“爭執”與快樂中,一起切磋技藝,一起交流,感情也日益深厚起來。
三年來,作為明星隊的成員,無論是演藝明星,還是世界冠軍,他們總是會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參與沒有任何報酬、甚至有時候還要自己掏腰包的公益、慈善活動和比賽。明星羽毛球隊的隊員用自己的行動、用潔白的羽球開創了一個“充滿愛的快樂世界”。
明星隊的隊員或是在舞臺上、熒屏中絢麗多彩的大明星,或是在奧運賽場上摘金奪銀的英雄,他們因為魅力羽球聚集在明星羽毛球隊這個大家庭,用真情實感呵護著這個溫暖的地方。
現在,在這個屬于羽毛球的大家庭里,明星羽毛球隊的兄弟姐妹每周二、五下午五點半都會在國家隊的訓練館進行訓練,雷打不動……
(《羽毛球》雜志 張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