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男雙選手艾爾文激動地沖到主裁判面前,直指場邊大屏幕的回放:剛才艾爾文那一記撲球在慢鏡回放根本就沒出界!但主裁判頑固地支持司線所認為的出界誤判,所幸的是他們最終贏得了比賽,沒有釀成冤案。
與上屆在韓國舉行的釜山亞運相比,本屆多哈亞運羽毛球比賽的執法顯然要公正得多,但裁判的錯判、誤判依然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并不是裁判主觀上的偏袒,而是新規則的部分條款在客觀執行上讓人無所適從。
誤判,改還是不改
記得上屆釜山亞運,東道主選派的裁判群起偏袒韓國引發“罷賽風波”,負責直播賽事的韓國電視臺也心領神會,對“問題球”絕不重播慢鏡。單說這一點,便能看到本次多哈亞運的主旨還是客觀公正的,直播時不會故意隱去“問題球”。但由于西亞羽球裁判力量不足,本次亞運會的很多司線都是臨時培訓而成的,雖有客觀執法之心卻無公正裁決之能,因而引發了很多爭議,也將“主裁判該不該改判”的問題擺到了桌上。
舊規則不支持改判,也釀成了很多“司線”變“私線”的現象,這在新規則中得到了改進,增加了“允許裁判在確認司線員明顯錯判時否決司線裁決”的文字。就本次亞運會而言,有的裁判就根據現場大屏幕重播的慢鏡頭進行了改判,那本文開頭那位裁判拒絕改判的做法是不是就違背了新規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新規則有關改判的規定如下:“臨場裁判人員對其所分管職責內事實的裁決是最后的裁決。除非裁判員確認司線員明顯錯判,則裁判員應否決該司線員的裁決。”前一句源自舊規則,后一句是新加的。從字面上說,這一規定顯然前后矛盾,既然明確司線員的裁決是“最后的”,便不應該隨后又有被否決的可能。那當裁判遇到司線判出“問題球”時該不該改判呢?根據新規則,可以說改或不改都是對的,又或者說都是錯的。
球,換還是不換
“雙方運動員都同意換球,這主裁判怎么還不給換呢?”多哈亞運羽球賽的電視直播中,有的解說嘉賓借此發問揶揄本次亞運的裁判水平,卻不知主裁判在遵規執法,不懂得新規則的其實是嘉賓自身。
換球,在使用舊規則時期所受限制確實比較模糊,有的球員亦通過換球、擦汗、喝水等蓄意打斷比賽,以爭取休息或打亂對手節奏。為此,新規則專門增加了一段文字———“如果雙方運動員都希望換球,裁判員只有在確認球已損壞時,才允許換球”,以杜絕那些另有用心的換球申請。
新規調整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使用后很多運動隊都指出其不實用,甚至有礙公正。高水平運動員對球的質量好壞非常敏感,但羽毛球由于制作工序較多,單靠肉眼觀察是很難判斷其質量好壞的,必須在擊打過程中根據其飛行去感覺。當碰到一些球體沒有損壞但飛行不佳的球時,運動員提出換球,坐在高椅上的裁判只靠肉眼觀察很可能拒絕,于是運動員再三說明,裁判又再三拒絕,這樣一來既影響了雙方的正常發揮,又違背了新規則保證比賽連貫性的初衷。
汗,擦還是不擦
同樣了為了保證比賽的連貫性,新規則專門對擦汗進行了限制:“如果不使比賽中斷,可允許運動員擦手。如果場地需要拖抹,拖抹結束前,運動員應在場區內。”
過去,擦汗確實被經常利用來打斷比賽,可如今改制后,很多人詬病新規則管得太死。大賽采用的塑膠地板比一般的地板更具彈性和摩擦力,但一旦滴上了汗水,運動員打滑受傷的幾率又遠高于一般地板。本次多哈亞運氣溫高而且賽程排得非常緊密,三塊場地幾乎在被不間斷地使用,上一場打完地上的汗還沒干,下一場的汗又滴上來了。球員提出擦汗吧,經常被裁判以中斷比賽為由拒絕,提出拖地吧,負責擦汗的司線只掏出一塊小毛巾(而非通常比賽用的大型吸汗拖把),場地打滑現象此起彼伏。
出于運動員健康的考慮,多哈亞運因為特殊環境下本應在擦汗問題上網開一面,但偏偏新規則為防比賽中斷對此管得特別嚴,那究竟是擦還是不擦呢?這顯然已經不僅僅是裁判應該考慮的問題。
水,喝還是不喝
既然談到擦汗,自然而然要說到喝水的問題,但很不幸,新規則對喝水的限制比擦汗更嚴———“只有在允許的間歇期間,才允許運動員到場邊喝水。”
如果說擦汗在不打斷比賽的情況下運動員還可隨時申請的話,運動員喝水按照新規則就只能在每局比賽打到11分或者結束后才被允許。有隊醫指出,這種保證比賽連貫的做法其實是以運動員的健康作為代價的。羽毛球運動的劇烈程度超過很多項目,對運動員的耐力和爆發力都有極高的要求,因而參賽后體內很快會出現缺水。尤其是實力相當、對抗激烈的單打,從第一局的下半段開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水,體內的缺水很容易轉化為脫水,進而引發運動傷病。更應該指出的是,羽球運動員的身體因為全場都處于一種劇烈運動狀態下,確保健康的補水方法應該是少量多次,而這,恰恰被新規則嚴格禁止。
和前面幾個問題比較,喝還是不喝其實已不僅僅關乎新規則的缺陷問題,而且已經關乎新規則的人道問題。可以說,羽球新規則改動過大而且在頒布前缺乏足夠的可行性論證,經過近一年的檢驗證明是有缺陷的,國際羽聯假如不及時加以彌補,受到各方的詬病就在所難免。
(足球-勁體育 曉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