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多哈亞運會上,中國羽毛球隊女單全軍覆沒,如何重鑄中國女單的“霸主”地位因此被提到議事日程上。圖為張寧輸球后十分失望。
2006年全國羽毛球工作會議昨天在南海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地方隊代表出席了會議,除了作為會議主持并作總結性發言的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李永波外,與會的還有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乒羽中心主任蔡振華和黨委書記劉鳳巖等,而中國羽協主席李富榮也列席。李永波作了《總結經驗,探索創新,全面落實2008年奧運會備戰措施》的發言,他提出,中國女單在今后的選材上要尋找與悉尼奧運女單冠軍龔智超打法相似的跑動型苗子,預計從明年起,他將嘗試在個別公開賽中“放飛”鮑春來等單打主力,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
未來需要改變觀念
不盲目追求“高個子”
早在2004年的全國羽毛球工作會議上,李永波就提出中國女單運動員在世界上并不存在優勢,但是兩年過去了,該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改善,他認為,歸根結底就是隊員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張寧(張寧新聞,張寧說吧)與謝杏芳(謝杏芳新聞,謝杏芳說吧)在多哈亞運上丟掉了女單冠軍,21分制又提高了對女單運動員的體能要求,如何重鑄中國女單的“霸主”地位被提到議事日程上。
乒羽中心黨委書記劉鳳巖在作報告時提到,中國女單在選材上要改變觀念,重點培養擅長打多拍的小個子球員。李永波對此補充道:“并不是一定要找小個子球員,而是不要盲目追求高個子,我們今后在選材上需要百花齊放,目標是擁有各種類型打法的隊員。”他最后不得不承認,現在中國女單中缺少的正是類似悉尼奧運女單冠軍龔智超那樣的跑動型選手,而昔日的印尼羽壇天后王蓮香、“海外兵團”皮紅艷和徐懷雯都屬于這種類型。
21分制對進攻型打法的女單選手更加有利,而此類型的典型正是中國香港隊的19歲小將葉佩延,她在多哈亞運上淘汰了雅典奧運(雅典奧運新聞,雅典奧運說吧)冠軍張寧,最終與中國香港隊的老將王晨(王晨新聞,王晨說吧)會師決賽。對于這名進攻型選手的“橫空出世”,李永波卻沒有給予過多的追捧,他認為,單憑一次比賽不能判定葉佩延已經成為中國女隊的主要對手,“當然,21分制讓不少對手都擁有了沖擊中國女隊的機會。”
其實,中國羽毛球隊早在今年在中國澳門公開賽中失落女單冠軍后便意識到“霸主”地位并不牢固,因此也調回了已經歸隱的老帥湯仙虎,如今多哈鎩羽更給了中國女隊當頭一棒。李永波透露,目前隊伍已經有了重振聲威的方案,但是不方便向外界詳細公布,“首先是針對張寧和謝杏芳兩名主力的,必須讓她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21分制帶來的改變,而這個需要從理論知識方面來鞏固和加強;其次是給王琳、蔣燕姣、朱琳等小將更多的參賽機會,讓她們盡快成長起來。”
已定計劃鍛煉隊員
主力將孤身出國參賽
按照李永波的計劃,從明年開始,部分單打主力將孤身出國參賽,以往緊隨其后的教練及翻譯都不再同行。鮑春來成為這個計劃中首個被點名的主力隊員,之后,謝杏芳也將成為“單飛”的對象,李永波表示,不是每名隊員都能得到這樣的鍛煉機會,這是專門針對奧運主力隊員的。
中國特色的舉國體制為運動訓練帶來無數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助長了運動員的依賴性,加上大多數運動員為獨生子女,他們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失去主觀能動性,最后連主動思考的能力也會變弱。李永波覺得,隊員們被動式訓練比較多,很少去思考“為什么要練”、“如何練”的問題。“最近我們在總結和業務學習時,我問他們對‘快’、‘狠’、‘準’、‘活’有過什么思考時,大家基本上都講得不太清楚。”他覺得,教練比較喜歡聽話的隊員,但是只會照辦而不會主動求變的隊員最后走不到競技水平的最尖端。
中國隊多數隊員比較善于打順風球,對逆風球往往控制不好,一遇到困難,只會頻頻回頭注視教練,希望得到及時的暗示。但是,21分制后的羽毛球賽只能在11分時暫停一次,不能在關鍵時刻隨意叫停,因此比賽大局基本上需要隊員自己掌控。“在賽制改變后,運動員獨立思考和作戰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李永波提倡改變觀念,讓聽話的隊員更加善于思考,正是沖著這個目的,他因此想出了要主力隊員單獨出國比賽的點子。剛剛結束的亞運會(亞運會新聞,亞運會說吧)女單比賽更堅定了李永波的決心,因為他覺得張寧在上半區失守后,獨守下半區的謝杏芳也承受不住壓力了,這正是因為在以往的比賽中二人很少遇到自己獨自闖關的時候,一旦需要獨立作戰,就因為不適應而發揮失常。李永波就是希望鮑春來與謝杏芳等“單飛”的主力能在出外比賽中多碰釘子,從而提高自立能力。
回顧輝煌10年
中國羽球隊居安思危
“從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間,國際羽壇一共產生了羽毛球世界冠軍82項,中國隊獲得49項,占近60%,而印尼隊僅占23.17%,韓國隊僅占8.54%,可見,中國隊10年來所獲得的世界冠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其他各羽壇強隊,是名副其實的羽球強國。”李永波稱,在過去10年,中國羽毛球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盡管國際羽聯帶著“抑強扶弱”的目的從今年起強制推行21分制,但中國隊還是經受得住考驗的,“5月份湯尤杯,中國隊以不失一場的紀錄蟬聯湯姆斯杯和尤伯杯;在9月的世錦賽上,我們又以4枚金牌的成績居各隊之首。”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隊伍這兩年連續的上升勢頭而輕易推斷2007年和2008年我們會以更大的優勢領先。”21分制增大了比賽結果的偶然性,也縮小了運動員之間的實力差距。李永波統計過,林丹(林丹新聞,林丹說吧)在2005年全年都穩居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但在實施21分制后,僅在今年6月,世界排名第一位置就變換3人次。“這種偶然性確實為我們在今后兩年中的奪金計劃增加了難度。剛剛結束的亞運會更清晰地顯示,中國羽毛球隊盡管仍然擁有整體實力優勢,但是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
雖然李永波同意21分制確實有利于電視臺安排轉播和增加比賽的偶然性,但他并不覺得比賽時間明顯縮短,也不認為降低了對運動員的體力要求。“我認為這兩個結論不夠準確,因為對比賽時間長短的考察不能以一兩場團體比賽的時間為標準,而應該以全部比賽的平均時間來衡量。至于比賽持續時間和體力之間的因果關系也不是那么簡單。”李永波展示了一組統計數據,21分制最明顯的時間特點是每一局球的持續時間有所縮短,但是每場比賽打3局球比例明顯增高,從全部比賽的平均時間看,女單項目的比賽時間略有增加,其他4個單項的比賽時間差異不大。在體力方面,李永波也通過數據分析而得出以下結論:“21分制的時間特征比較有利于進攻型打法。在采用15分制時,由于比賽時間的可預見性差,誰都不愿輕易進攻,因為大家都不知道這場球到底會持續多久,到了使用21分制后,每局球基本不超過20分鐘,訓練有了明確依據,比賽中就可以大膽地進攻。這種新導向無疑會增加比賽強度,顯然對運動員無氧能力的要求比15分制時更高。”
(搜狐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