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李永波在全國工作會議上提出,女單選材不能盲目地挑高個子,“也要重點培養擅長打多拍的小個子球員”。耐心聽完記者的轉述后,浙江省羽毛球隊教練員王躍平脫口而出:“提倡選材百花齊放了,好啊!”
現狀:女單國手類型單一
選高個子,還是小個子?王躍平作出了專業的解讀,就羽毛球項目的特點而言,身高基本就決定了打法,“高個子身體條件好,不需要太多跑動,一般都是進攻型打法。代表球員就是雅典奧運會冠軍張寧和謝杏芳;小個子身高不夠,就通過速度來補。她們的特點是在場上跑動迅速,打四方球,代表球員是悉尼奧運會冠軍龔智超。”
每次到北京訓練局羽毛球館看女隊訓練,確實都需“仰視”。先不說張寧、謝杏芳這兩位長腿美女,王琳、盧蘭和王儀涵等幾個小隊員,身高都不低于1米75。近兩年,張寧和謝杏芳橫掃幾乎所有國際大賽的女單冠軍,一方面說明了進攻型打法的優勢,但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選材單一化。
女單雙保險在多哈亞運會失手,給了李永波不小的觸動,他意識到: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希望:小個子也有春天
毫無疑問,這個從決策層傳遞出來的明確信息,給小個子女單隊員帶來了希望。
從李矛、葉釗穎到桑洋、王琳,浙江一直是羽毛球大省,省隊中現在有小個子的跑動型苗子么?電話那頭的王躍平頓了好幾秒鐘,“1993年-94年年齡段的選手中,才有跑動型苗子,北京奧運會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而且,這些選手還沒發育完全,也不能確定她們到底能長多高。”王躍平的回答中有幾分無奈。看來,某一段時間內國家隊選材的局限性,也讓省隊的培養類型變得單一。
王躍平隨即話鋒一轉:“所以說,新政策的意義很大。如果真的實行,意味著小個子隊員只要努力訓練,機會也會很多。”
(新浪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