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心”和“多心”,張軍高崚的奧運金牌“命” |
人生在世,到底應不應該相信“命”,這是個挺復雜的問題,例如“只要參加奧運會就能拿金牌”的張軍(張軍新聞,張軍說吧)和高崚-- 他們拿過不少世界冠軍,但是他們顯然更善于打奧運會比賽:在中國羽毛球隊,張軍是奧運會成績最好的男選手,獲得了兩塊金牌;高崚則是成績最好的女選手,獲得過包括兩塊金牌在內的四塊獎牌——從理論上說,高崚如果在北京奧運會上發揮極其出色、獲得兩塊金牌的話,她將成為歷史上奧運會成績最好的中國運動員,超過李寧、王義夫、鄧亞萍和伏明霞這些鼎鼎大名的人。 悉尼的“閑心” 悉尼奧運會,張軍和高崚的金牌是個“意外”,他們的奪冠經歷,簡而言之,是三次“反敗為勝”-- 他們的第一場比賽打得磕磕絆絆,在輸了第一局之后,用高崚的說法是:“狼狽地取得了勝利”,雖然贏了,但是是“好輸不如賴贏”的那種“贏”。這是他們第一次“反敗為勝”。 第二次反敗為勝是半決賽,張軍/高崚本來在決勝局領先很多,但卻被對手反超,但結果,又是“反敗為勝”。 決賽對手來自印度尼西亞,比賽的過程,也屬于“反敗為勝”型,第一局,張軍/高崚只得到1分。 于是問題出來了,到底為什么,他們總會受到“命運的垂青”? 上世紀90年代,韓國隊的混雙實力最強,所以金東文和吉永雅、樸柱奉和羅景民包攬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金銀牌。 悉尼奧運會上,中國隊最強的混雙組合是葛菲和劉永,他們是1997年的世錦賽冠軍和1999年的世錦賽亞軍,但是在爭奪前八名的比賽中,他們意外地輸給了一對荷蘭選手。 在這個時候,沒什么人相信張軍和高崚能夠創造奇跡。 但是張軍和高崚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金牌命”--一個“命大”、一個“命硬”。 高崚為人,幾乎就是“爽快”的代名詞,因為這種爽快,所以她在和張軍搭檔的過程中,很少有互相鬧別扭的時候。 他們最嚴重的一次爭執發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堂訓練課上,兩個人吵了一架,干脆不練了。過了片刻,張軍去買了一罐飲料給高崚,說:“場上歸場上,我們都是為了球打的好,下來就算了! 高崚把水一拿,說:“行!”——一場原本挺激烈的沖突,一罐飲料就化解了,可見高崚為人的“爽快”。 按理說,在激烈的比賽中,運動員是沒有閑心左顧右盼的,但高崚卻不是這樣,直到今天,她還在說,她對悉尼奧運會最深的印象之一,是運動員村里那個“很大很大的餐廳”。 悉尼奧運會的半決賽,對于張軍和高崚來說是一道“生死關”,決勝局,眼看他們就要輸球了,高崚卻忙里偷閑地看了一眼領獎臺——當時,用于頒獎儀式的領獎臺已經搭好——她心想:“完了,這回連站都站不上去了”。 要是別的運動員,可能越去想輸贏的事、領獎臺的事,球越不會打,但高崚不是這樣,還是該怎么打就怎么打——該贏的球贏了,該輸的球也贏了。 悉尼奧運會的領獎臺上,高崚和張軍笑得都很開心,張軍是這樣描繪他當時的心態的:“當時的感覺,現在還歷歷在目——球落了地,自己感覺一下子很興奮,但是沒有覺得奧運冠軍有多么不容易。大家拿了奧運會冠軍都會激動得流淚,但是那一屆我跟高崚就是覺得很開心,一點沒有什么辛苦的感覺,而是感覺自己得的太容易了,因為我們本來不是沖著去拿冠軍的,就是去拼的! 雅典的“多心” 誰都記得雅典奧運(雅典奧運新聞,雅典奧運說吧)會上,張軍/高崚奪冠之后的那個瞬間,張軍幾乎是有點兒“耍賴”地躺在地上,如果不是高崚去拉他,教育他,他說不定會那樣一直躺在地上。 2000年拿了奧運會冠軍以后,張軍和高崚光顧著自己高興了,忘了和對手握手,所以在雅典的最后一球落地以后,高崚看張軍在地上“耍賴”,就去對他說“快點起來!胖子、胖子快起來!跟對手先去握握手!” 英國是羽毛球運動的故鄉,經歷很多年的沉淪之后,英國隊終于出現了一對世界級的混雙組合埃姆森和羅伯森,他們如愿以償地進入了雅典奧運會的決賽。 這場球,張軍和高崚第一局贏得非常順利,15比1,這時候,張軍“多心”了—— 他想起了悉尼奧運會的第一局,當時,他們的第一局是以1比15輸給對手,張軍心想:上一次是先輸后贏,這一次一上來就贏,會不會先贏后輸呢?上屆奧運會他們是“拿了不該拿的冠軍”,這次的“天意”會不會讓他們把金牌“還給”別人呢?畢竟一個人不會總是受到命運的眷顧吧。 比賽的進程,似乎真地在向張軍想象的那種局面發展:第二局對手將比分扳平,第三局,他們以3比7落后。 這時候,高崚說話了:“有什么關系,我們都已經拿過了!” 事后張軍認為:自己當時的問題在于“怕輸”,而高崚則較早地走出了“想贏怕輸”的心態。 于是,他們把包袱拋給了對手,再次贏得了奧運會金牌。 不過即使是這塊金牌,也有些許幸運的成分在:雅典奧運會之前,張軍和高崚的比賽成績并非極其出色,但是實力最強的混雙組合,是韓國的金東文和羅景民,然而,這對韓國選手命運不濟、早早被其他選手淘汰,這在客觀上,“幫助”了張軍和高崚的蟬聯。 這就是張軍和高崚的金牌故事:無論是在悉尼奧運會還是雅典奧運會的時候,他們在比賽的關鍵時刻都曾經有過些各式各樣的心思——例如悉尼高崚的“閑心”和雅典張軍的“多心”——但是最終,他們都登上了最高領獎臺。 其中的奧妙,是默契的合作、是大度的性格,也是“命”。 (搜狐體育) |
※ 藍天羽毛球網>> 羽毛球新聞>> |
http://www.gwtzw.cn E-mail: bbeshop@163.com |
[羽毛球拍][羽毛球線][羽毛球][羽球服裝][羽球鞋襪][羽拍包][羽球配件][運動護具][教學光盤][網球用品][訂購方法] |
[藍天論壇][羽拍論壇][客戶留言][相約球場][羽壇風云][羽球明星][世界排名][電視預告][錄像下載][羽球知識][羽球技術][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