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大師賽為何漸成“亞洲杯” |
中國羽毛球大師賽剛進行了不到一半,便有些“變了味道”。作為僅次于世錦賽的世界羽聯12站超級系列賽之一,大師賽本應是世界各國高手的一次聚會和交流。但昨天的比賽結束后,亞洲之外的選手竟然全軍覆沒,大師賽徹底變成了一屆“亞洲杯”。 這種狀況的出現首先有一個客觀的原因,就是出于賽程安排或者個人調整,一些“大牌”球員并沒有前來參賽。五個單項的簽表中,只有加拿大女單夏爾曼一人是來自亞歐之外的球員。即便是歐洲方面,丹麥的幾對有實力的雙打組合、德國的徐懷雯、丹麥的約根森都沒有到場。中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再次成了主角。 但是,陣容不整并不能掩蓋近年來存在的一個事實,歐洲的羽毛球水平與亞洲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曾經的羽毛球運動的發源地日漸沉淪。上世紀末,歐洲羽壇還有與亞洲抗衡的實力,尤其丹麥的頭號男單拉斯姆森、女單馬爾廷都曾經拿到過世錦賽冠軍,拉爾森還獲得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單金牌。進入新世紀,歐洲球員再也沒有在大賽中有過斬獲,僅依靠皮特蓋德、拉斯姆森、皮紅艷等幾位本土老將和中國的“海外軍團”支撐。今年的蘇迪曼杯,最終的四強也全部被亞洲國家包攬。與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層出不窮的新生代相比,歐洲的后備力量嚴重斷檔。 問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訓練體制上。歐洲球員大部分走職業化道路,但是在歐洲國家,羽毛球相比足球、網球甚至是曲棍球、手球等運動,市場影響力實在太小,造成了從事羽毛球人群的嚴重萎縮。以德國為例,據去年的一項統計,德國大概只有2萬人在打羽毛球,而其中大部分人只是以娛樂為主,走上職業化的少之又少。媒體的不重視也加劇了這樣的局面,記者每次采訪羽毛球世界性賽事,都很少看到來自歐洲國家的媒體。 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羽毛球運動受到舉國體制的支持,后備人才充足,選材面大,訓練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非常高,所以中國球員能夠一直保持高水平。 德國隊前領隊就表示,“我們很羨慕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做法。”實際上,為了縮小差距,歐洲國家近年來也在向亞洲學習,比如在重大賽事之前,加大集訓的時間和力度,政府適度給一些財力上的支持等。這樣的措施有了一些起色,在剛剛結束的印度羽毛球世錦賽上,丹麥的新銳組合雷伯恩/萊特爆冷擊敗印尼的維迪安托/納西爾,拿到了歐洲國家闊別六年的一個世錦賽冠軍。但是,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整體實力相比,歐洲國家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浪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