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倫敦奧運周期第一年,世界各國羽毛球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新老交替,不變的是,國際羽壇仍然是中國選手的天下:蘇迪曼實現“三連冠”、世錦賽奪得四金、國際公開賽屢屢折桂,一系列佳績進一步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雖然整體實力與國羽隊不可同日而語,但傳統強隊在國際大賽仍然表現出足夠貴族氣質。
大賽一統天下
09賽季有兩項世界頂級賽事——蘇迪曼杯、世界錦標賽,兩項大賽國羽隊均取得壓倒優勢。
5月中旬在廣州舉行的蘇迪曼杯賽,國羽隊展示出眾的實力,前后五場比賽國手均零封對手,以明顯優勢連續第三次捧起蘇迪曼杯。在羊城,國羽隊還創造了七奪獎杯,連續八度闖進決賽的新奇跡。
蘇迪曼杯賽,新人王儀涵、王琳和馬晉挑起了重擔,他們在賽場充分展示良好實力和旺盛斗志,尤其是女單小將王儀涵,有四場比賽進入上場名單,與北京奧運會銅牌得主、印尼好手尤利安蒂交鋒時,她在一度遇到困難的情況下頑強拼搏,最終挫敗強大對手。另一員女單小花王琳,以及與鄭波聯袂參加混雙的馬晉也展示風采。名將林丹、蔡赟/付海峰在關鍵場次發揮了核心球員的作用,為中國隊順利奪冠立下汗馬功勞。
三個月后在印尼海德拉巴舉行的世錦賽,羽球國手又一次創造輝煌,奪得五個單項中的4枚金牌,另外還奪得3枚銀牌、3枚銅牌,進一步奠定自己在國際羽壇的領先地位,這也是往屆比賽最佳戰績之一。男單名將林丹一路擊敗蓋德、索尼和陳金等六位對手,第三次站在世錦賽男單冠軍領獎臺,超越前輩楊陽20年前創造的兩連冠業績,成為世錦賽史上男單第一人。從06馬德里世錦賽到09海德拉巴世錦賽,加上北京奧運會,近四年舉行的頂級賽事男單金牌無一例外地落入林丹囊中,“超級丹”在創造“林丹時代”的同時,也創造了中國羽壇一個新輝煌。女單賽場,盧蘭、謝杏芳和王琳分獲前三名,王琳成為第9個獲得世錦賽女單冠軍的中國選手。中國女雙派出“兩老”帶“兩新”的陣容,“兩老”即張亞雯/趙婷婷、杜婧/于洋,“兩新”是成淑/趙蕓蕾、馬晉/王曉理。面對各路對手,中國女雙依然保持明顯優勢,四對組合無一例外地闖進四強,這也是中國女雙繼2006年世錦賽后,第二次囊括四強席位。中國男雙是國羽隊的短板,在同伴一一失利的情況下,蔡贇/付海峰盡顯風采,他倆先后擊敗了拉蒂夫/塔扎里、鄭在成/李龍大等強手,繼2006年世錦賽后又一次奪得這一賽事的金牌。風云組合的奪金,也使國羽隊平了世錦賽歷史第二佳績。
一系列國際公開賽,國羽隊依然匹馬領先。全年12站超級賽,國羽隊缺席了前兩站賽事,此后有多名主力缺席了數站比賽,即便如此仍奪得29枚金牌,總數甚至高出馬韓丹印四強的總和。尤其是在國際羽壇歷史最悠久的全英公開賽,國羽一舉包攬五枚金牌,創造了這項百年賽事史上近71年以來的首例。在黃金大獎賽、大獎賽兩級賽事,國羽隊更多是派出年輕選手或是二隊新秀參賽,取得了較出色的戰績。
新秀脫穎而出
奧運會后,張寧、高凌、楊維、張潔雯、魏軼力和陳郁六位世界冠軍引退,他們涉及男單、女單、男雙和混雙四個項目,前四人還是奧運冠軍身份。雖然主力隊員人員變動較大,但國羽憑借豐厚的人才儲備,一撥新秀及時挑上重擔,他們在國際公開賽甚至是蘇迪曼、世錦賽被賦予重任,出色地完成了考察戰。
蘇迪曼杯賽,王儀涵、王琳取代老將盧蘭,以及參加過奧運會的小師姐盧蘭,共同承擔了女單重任。前后五場比賽,“二王”無一例外地擊敗對手,為中國隊實現“三連冠”立下汗馬功勞。馬晉和老將鄭波先后兩次聯袂上場,均擊敗對手。首次經歷世界頂尖大賽的眾花以較為出色的表現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其中王琳、馬晉和潘攀首次登上世界冠軍領獎臺。
最新一期世界排名榜顯示,王儀涵、王琳囊括女單前兩位,馬晉/王曉理、成淑/趙蕓蕾分居女雙第一、第三,北京奧運會后才合作的“老少組合”鄭波/馬晉列混雙第三。世界排名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位(對)運動員在國際羽壇的地位,如此多的新秀躍上排名榜前列,足以看出國羽隊已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磨合期”。
當然,這撥新秀同樣存在著年輕選手常見的毛病——波動大。王儀涵、王琳全年整體表現出色,但一些比賽仍暴露出發揮欠穩的毛病,如王琳在印尼公開賽決賽不敵實力遜色于自己的印度新秀內瓦爾,再如王儀涵在一系列公開賽頻頻奪標,但在世錦賽卻大倒熱灶,第三輪出人意料地以0:2不敵二流選手申克(德國),止步于1/8決賽。即便是優勢更為突出的女雙,同樣存在這一現象:成淑/趙蕓蕾、馬晉/王曉理在國際公開賽也有失常表現;最突出的例子是不久前舉行的東亞運,馬晉/王曉理、成淑/趙蕓蕾均敗在前中國選手張丹/張之博(中國澳門隊)拍下,馬晉/王曉理還負于中國臺北的簡毓瑾/程文欣。諸新秀屢屢輸給整體實力不及自己的對手,說明她們比賽駕馭能力有待提高。一個月前,謝杏芳、趙婷婷宣布退役,兩位世界冠軍的淡出,對年輕選手提出了更高要求。
男線后勁不足
新賽季,國羽隊涌現出諶龍、陶嘉明等新秀,他們在一系列國際比賽取得較好成績,讓人看到男線新生力量的不俗才華。不過與女線相比,國羽男線涌現的新秀陣容明顯單薄,尤其是還沒有出現具備挑戰骨干隊員的小將。
男單仍然是林丹一枝獨秀,陳金、鮑春來與林丹仍構筑成中國男單“三駕馬車”。林丹在國際賽場的優勢似乎越來越大,但他畢竟在世界羽壇活躍多年,即便能將好狀態延續到倫敦奧運會,中國男單也需要打造與他實力相仿的新秀。諶龍是一隊男單小將中年度表現最佳的選手,他在菲律賓公開賽等二三流國際公開賽多次奪得獎牌,甚至是金牌,給中國男單組帶來一絲新意。不過與三位師兄相比,諶龍的整體實力還是差距,即便是迎戰被傷病纏身的鮑春來,諶龍也難有勝機。
北京奧運會后,男線組先后打造出徐晨/郭振東、何漢斌/孫君杰、柴飆/劉小龍等新組合,但全年比賽沒有一對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成績,一些組合甚至中途夭折。在蘇迪曼、世錦賽以及超級賽賽場,為中國男雙爭得一席地位的仍然是“風雨組合”這對老搭檔,中國男雙青黃不接現象可見一斑。“風云”兩將均是奔三老將,即便他倆威風不減當年,在09賽季摘取世錦賽、全英公開賽等賽事金牌,但中國男雙不能一直將寶押在他倆身上,否則有可能重現當年男雙在湯姆斯杯賽拖后腿的一幕。
傳統格局不變
與前幾年一樣,國際羽壇仍然呈現中國匹馬領先,印尼、韓國、馬來西亞、丹麥等傳統勁旅穩居一流,中國香港、法國、泰國等隊扮演二流角色的局面。
蘇迪曼杯賽,韓國和印尼不出意料的闖進四強,馬來西亞則是第一次闖進決賽。歐洲球隊則遇到這項賽事創辦已來的最大失敗,首次沒有在四強占得一席之地。上屆是英格蘭取代了老四強丹麥,這屆丹英兩隊無一例外地被擋在四強之外。
當然,作為國際羽壇的一支傳統力量,丹麥隊的實力是不可輕視的。09世錦賽,中國選手唯一丟失的金牌就落在丹麥人囊中。丹麥人在世錦賽混雙賽場刮起一股旋風:1/4決賽,雷伯恩/尤爾一舉擊敗今年三度擊敗自己的中國選手鄭波/馬晉,尼爾森/彼得森完勝另一對中國好手何漢斌/于洋。最后兩輪比賽,雷伯恩/尤爾先后擊敗奧運會冠軍、韓國名將李龍大/李孝貞,上屆世錦賽冠軍、印尼名將維迪安托/納西爾,在完成了連續擊敗世界排名三強的奇跡后,登上了世界冠軍領獎臺。12站超級賽,丹麥隊奪得6枚金牌,來自于除女雙之外的四個項目,這支歐洲球隊顯示出較高的平均實力。老金童蓋德寶刀不老,奪得韓國公開賽冠軍!昂放崩鼓飞佼數溄鹋仆酰腿ツ暌粯釉俅问斋@三枚金牌,其中丹麥公開賽含金量最高,她是在決賽擊敗王依涵后獲得的。
雖然全年未奪得一項世界冠軍,但韓國隊的表現屬于正常,傳統強項雙打仍然具備很強實力。與上賽季一樣,男雙主將鄭在成/李龍大在超級賽又一次收獲四金,混雙李龍大/李孝貞在世錦賽、國際公開賽頻頻出彩。
四強中,印尼隊成績下滑明顯,世錦賽顆粒無收,而上屆世錦賽則獲得男雙、混雙兩項冠軍。超級賽金牌數從上賽季的10枚跌至5金。金牌數跌幅高達五成,主要原因是馬基斯/亨德拉金牌數從上屆的4枚縮水至2枚,這對奧運冠軍組合金牌銳減,有兩方面因素:一是缺席了多站比賽,二是優勢不及前兩年明顯。前世錦賽冠軍維迪安托/納西爾無愧于混雙頂尖組合,在馬來西亞、法國兩站奪標。男單新秀西蒙在丹麥公開賽掄元。
馬來西亞隊在蘇杯賽闖進四強,成為繼中國、韓國、印尼、丹麥和英格蘭隊后,第六屆打進蘇杯賽四強的隊伍。蘇杯賽名次躍升,得益于女線實力的增強,如單打的黃妙珠,雙打的黃佩蒂/陳儀慧。與往屆世錦賽一樣,大馬人在09世錦賽同樣沖金失利,他們屢戰屢敗,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有把握的奪金點,即便是男單李宗偉,在林丹面前也居于下風。
國際羽壇大格局雖然不變,但五強之外的球隊,具備奪冠實力的越來越多。以12站超級賽為例,今年以11支隊伍進入金牌榜,而前兩個賽季分別是8支、6支。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該國曾涌現出普拉卡什、戈比昌德兩位頂尖男單選手,09賽季這個國際羽壇神秘的國度又誕生一位世界一流選手,年僅19歲的內瓦爾在印尼公開賽連勝中國選手盧蘭、王琳,出人意料地奪得女單冠軍,這也是印度羽壇史上第一位高級別國際比賽女單金牌。波蘭混雙選手馬特斯雅克/考斯蒂茲克堪稱今年系列超級賽最大黑馬。中國香港公開賽,這對非種子選手先是借助一支好簽沖進決賽,然后在決賽中一舉擊敗維迪安托/納西爾,出人意料地奪得一枚金牌。
二流球隊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沖擊力,預示著不久將來國際羽壇傳統格局有可能出現裂變。
附09賽季主要賽事成績表:
一、蘇迪曼杯賽
(冠軍)中國、(亞軍)韓國、(第三名)印尼
二、世錦賽
1、男單(冠軍)林丹、(亞軍)陳金、(第三名)索尼、陶菲克
2、女單(冠軍)盧蘭、(亞軍)謝杏芳、(第三名)王琳、皮紅艷
3、男雙(冠軍)蔡赟/付海峰、(亞軍)鄭在成/李龍大、(第三名)拉蒂夫/塔扎里、古健杰/陳文宏
4、女雙(冠軍)張亞雯/趙婷婷、(亞軍)成淑/趙蕓蕾、(第三名)杜婧/于洋、馬晉/王曉理
5、混雙(決賽)雷伯恩/尤爾、維迪安托/納西爾、李龍大/李孝貞、尼爾森/佩德森
三、12站超級賽冠軍數
男單:中國6枚、馬來西亞4枚、丹麥1枚、印尼1枚
女單:中國7枚、丹麥3枚、中國香港1枚、印度1枚
男雙:韓國4枚、中國2枚、馬來西亞2枚、印尼2枚、英格蘭1枚、丹麥1枚
女雙:中國9枚、馬來西亞1枚、韓國1枚、中國臺北1枚
混雙:中國5枚、韓國2枚、印尼2枚、丹麥1枚、泰國1枚、波蘭1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