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3日,結束了歐洲兩站超級賽參賽任務的中國羽毛球隊回到北京,其中就有中國男單頭號選手林丹。他的成績不盡如人意,兩站比賽均止步八強。眾多媒體涌到機場,幾乎都是沖著林丹來的。
早在林丹在全英公開賽輸給鮑春來以后,就有外國媒體質疑:林丹輸球是為了湯杯中國隊能有更好的排兵布陣嗎?林丹輸球,尤其 是當他在奧運會以不可一世的巔峰狀態奪冠之后,媒體、球迷已經形成思維定式:林丹不會也不可能再輸球!然而,當林丹在瑞士賽又 輸給蓋德之后,外國媒體這才相信其中再無“水分”可言。于是,他們撰稿寫道:林丹不是神,也會輸球。
去年,也是在瑞士,林丹也輸了球。當時他在全英奪冠之后,在接下來的瑞士公開賽決賽上,不敵老對手李宗偉獲得亞軍,這也是 林丹在奧運會之后首度輸給李宗偉。這次失敗也引來了國內媒體的一片驚呼,林丹返回北京的時候,眾多媒體前往機場接機。但是,面對媒體的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林丹沒有接受任何采訪,一言不發只是靜靜地與女友謝杏芳待在一起。與其說在逃避媒體,倒更像在逃避失敗。
一年以后,同樣是輸球,林丹再一次被媒體包圍,這一次他欣然接受采訪。一年前后的兩次失敗,林丹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兩種處理方式。沒有任何逃避,關于媒體提出的有關狀態、教練、戰績等問題,林丹坦然面對。“很久沒有上場比賽,因此場上感覺不是很好。 ”“不是自己打得不好,對手不管是鮑春來還是蓋德都發揮得更出色。”兩站沒進前八,是這么多年來很久沒有的,我很接受這樣的結果,和教練沒有一點關系。”當媒體期望從林丹口中挖到“猛料”的時候,林丹的回答是“真的很正常”。
如何看待成敗,是衡量一名運動員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從逃避采訪到坦然談論失敗,林丹變化很大,他自己也證實經歷了這樣的轉變。他說:“以前自己確實很看重每一次比賽的結果,每一場比賽都要求自己去贏下來,因為很害怕一旦輸了后就會有很多人說三道四。但北京奧運會后,自己一下解脫了,我明白了輸一兩場球其實沒什么了不起,我不再害怕去輸球。”的確,只有不再害怕輸球,才能如此從容冷靜地談論失敗。
對冠軍來說,走下領獎臺就意味著從零開始。那么,對失敗一方而言,離開賽場也意味著新的開始。輸球之后,林丹沒有一蹶不振 ,他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方式。“關鍵看你自己如何調整,我覺得全英和瑞士肯定有一定的問題在里面,回來和夏煊澤指導、湯仙虎指導積極溝通,去抓抓戰術訓練。”失敗往往比勝利更能讓運動員認清自己,這樣一來,失敗就并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