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的歐洲站比賽中,國家隊單雙打的一線主力選手,呈現出低迷的狀態。
林丹在全英賽和瑞士賽都止步8強,去年3月豪取3個女單冠軍的王儀涵,全英賽決賽被拉斯姆森復仇,瑞士賽16進8時,被中國香港的葉姵延淘汰。王琳在德國賽止步4強,全英賽首輪就被日本的廣瀨榮理子淘汰。全英賽和瑞士賽都被列為混雙頭號種子的鄭波/馬晉,兩次都止步第二輪。蔡赟/付海峰也在全英賽止步8強。只有中國女雙在3站比賽中,由3對不同組合奪得了3個冠軍,體現出個體優勢和集團優勢。
小將表現耀眼
與一線當打球員的低迷相比,歐洲3站中國小將的發揮卻可圈可點。德國公開賽,男雙年輕組合張楠/柴飚一路取勝殺入決賽,奪得了他們的第一個國際比賽冠軍。張楠和趙云蕾更是書寫了神話,在有“小世錦賽”之稱的全英公開賽上,從資格賽打起,一路戰勝諸多強大組合,最終奪得冠軍。小將王適嫻在參賽機會不多的情況下,已經在瑞士超級賽奪得了個人的第3個超級系列賽冠軍,她的“高奪冠率”,甚至超過了中國女單某些一線主力。此外,不年輕的新人汪鑫,也在德國公開賽加冕女單冠軍。
湯尤杯考用人
國家羽毛球隊總教練李永波在出征全英賽之前曾經表示,要將全英賽作為今年5月湯尤杯的熱身。歐洲3站比賽打完,相信國家隊一定通過比賽找到了許多問題,可以通過湯尤杯前的訓練及時解決。但另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會因歐洲3站的成績而困擾李永波,那就是湯尤杯用人上的考慮。歐洲3站表現低迷的主力,湯尤杯不可能不用,而表現搶眼的年輕隊員,哪些可以用,又該如何用?這些疑問,恐怕會與3站比賽中暴露出的問題一起,在隨后5月前的一段時間得到消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