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2010年尤伯杯賽的10名羽球國手,有7人是第一次參加這項團體大賽,其中3人甚至沒有世界冠軍身份,隊伍如此年輕,是中國隊尤伯杯出征史上很少見的。這場決賽打得一波三折,丟失獎杯固然令人惋惜,但這一經歷對中國女羽來說卻是一筆莫大的財富。
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女羽并不缺世界冠軍,經歷過尤伯杯炮火的名將比比皆是,但國羽隊決策層仍然派遣以新人為主的陣容,敢于出“新牌”,除了國家隊新人數量居多外,與她們近一年多來良好表現不無關系。
尤伯杯賽是根據世界比賽積分多少確定排位的,從排位中就可看出中國新人不俗實力:四名單打中,排在前三位的王儀涵、汪鑫和王適嫻都是第一次參加參加湯杯賽,后兩人甚至不是世界冠軍身份。與一單一樣,一雙馬晉/王曉理同樣是首次參加尤伯杯賽,王曉理和替補組合中的田卿也是非世界冠軍身份。
賽前,中國隊以不失一盤的成績闖進決賽。然而,太順利的過程對以新人為主的中國隊不一定是好事,當決賽大比分出現0:2落后,別說未經歷大場面新手,即便是出道多年的杜婧/于洋,也未能正常發揮水平。面對許贏不許輸的境地,司職二雙的這對奧運冠軍發揮明顯打了折扣。連核心隊員也不能承受之重,年輕的中國隊也只能交出保存12年的尤伯杯。
學費交得及時
這屆陣容新人比例之高,在中國隊的尤伯杯參賽史很少見。往年調整期參加尤伯杯賽,中國隊均有多名新人,如:1990年的唐九紅、黃華、姚芬/賴彩勤,1994年的韓晶娜、張寧、葛菲/顧俊,2002年的周蜜、龔睿那、黃穗、張潔雯,等等。這些比賽中國隊同樣經歷考驗,甚至付出不菲學費。
1990年尤伯杯,中國隊在分組賽被韓國隊重創,這場失利給新人們及時清醒,最終決賽成功報一箭之仇。1994年中國隊沒有跨過印尼這一關,2:3惜敗。2002年,中國隊在一單周蜜失利的情況下,后三盤成功逆轉。這些戰例說明了,貌似高人一籌的中國女羽這次兵敗吉隆坡絕非偶然,畢竟全隊擁有太多的新人,而且新人還司職重要位置。
尤伯杯和男團的湯姆斯杯是國際羽壇歷史最為悠久的頂尖大賽,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由此可以理解丟失尤伯杯對中國女羽的打擊之大。換個角度思考,此時丟杯或許是件好事,這一經歷反而能激起年輕新秀的斗志,當年的葉穎釗、葛菲/顧俊等不正是遭遇這些打擊后一步步走向成熟,為中國女羽創造尤伯杯“六連冠”偉大奠定基礎。另外,對中國女羽來說,目前距離更重要的大賽——倫敦奧運
會僅有兩年時間,丟失尤伯杯無疑使新人們貼上一帖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