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世錦賽羽毛球沙漠拓荒,無處訓練國羽下地下三層 |
因為亞洲人對羽毛球的偏愛,這幾年的世錦賽多半在亞洲舉行,但今年的羽毛球世錦賽可不一樣,它的舉辦地挪到了時尚之都——巴黎。你一定想不到,這還是巴黎第一次辦羽毛球頂級賽事。 但在亞洲受到熱捧的世錦賽在巴黎卻好似碰了一鼻子灰。昨天本報記者連線了在巴黎采訪的《揚子晚報》記者殷小平,講述了他眼中看到的巴黎世錦賽。 館子很小 訓練場地搶破頭 “一到巴黎,我就去看了比賽場館。”殷小平說,他第一次看到館子時嚇了一跳,“真小啊,頂多也就和南京一般大學的體育館差不多。這么高規格的比賽,竟然放在這樣的體育館里舉行,真不敢相信。”要知道,國內舉辦大賽的館子都是萬人體育館。 比賽館——顧拜旦體育館確實不大,它最多只能容納3900名觀眾,比賽場地只有四塊。難怪50個國家隊的運動員要為了訓練地盤搶破頭,因為館子太小實在安排不了啊! “中國隊找不到訓練的地方,最后只好到巴黎一家羽毛球俱樂部的地下室去訓練,這個地下室在地下三層,燈光昏暗,空氣污濁,散發著一股霉味,不打球都覺得喘不過氣來,更不要說揮汗如雨的運動員了。”殷小平這么描述。 當地羽毛球俱樂部很多嗎? “當然不會了,就是因為太少,不然也不用在地下室里訓練了啊!”殷小平說在巴黎,羽毛球隊隊員都成了地下工作者。 緊臨羅蘭·加洛斯 空氣中都是網球的味道 “這里網球俱樂部很多,比賽場館邊上就是一個網球俱樂部,”殷小平說,其實,世錦賽的比賽場館顧拜旦體育館,平時也是一個網球俱樂部,而距離顧拜旦體育館步行不超過10分鐘的地方,就是每年夏天最火熱的羅蘭·加洛斯網球公園。所以,空氣中彌漫的都是網球的味道,而不是羽毛球的,“這里比賽的氛圍一點不濃,幾乎看不出一項世界大賽在16區的這個角落里舉行。”殷小平說。 除了賽場,你也只有在地鐵站才能看到世錦賽海報,“巴黎郊區Porte dest-Cloud地鐵站臺上,張貼著一張陶菲克的世錦賽宣傳畫。在巴黎蜘蛛網似的地鐵系統中,似乎只有這個站臺才能發現巴黎和羽毛球世錦賽的關聯。”殷小平說。 為了拉動球市,世錦賽的門票一點不貴,普通的門票才十幾歐元,最貴的也不過20歐元。十幾歐是什么概念?在巴黎看一場電影得十幾歐元,“在巴黎,你一個人隨便吃點,也得花上十幾歐元。”殷小平說,這點開銷在當地來說,只能算小CASE。和動輒炒到好幾百歐元的法網門票相比,羽毛球門票不要太便宜,難怪開賽這幾天體育館每天都有近八成的上座率。 報道太少 科普知識唱主角 世錦賽一共260名注冊記者,有百分之七十的記者都來自于法國當地,如此人員規模,當地的報道力度一定很大!其實不然,“當地媒體報道非常少,”殷小平說。 媒體工作間,法國的記者占據了絕大多數,但他們往往只是早晨來賽場看一眼,然后就匆匆離去了。鼎鼎有名的法國隊報,記者除了在比賽的第一天來領了證件就再也沒有露面。而法國的三大日報《世界報》、《費加羅報》、《自由報》在比賽的第二天,也沒有記者蹲守在世錦賽的賽場,不過《自由報》在23日倒是做了兩頁的世錦賽相關專題,不過內容和世錦賽本身關系并不大,只是介紹了羽毛球的發展和規則,以及參賽選手的大體情況。 埃米爾是法國《20分鐘》報紙的體育記者,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前從來不會關注羽毛球,而且我們這次也不會關心比賽到底怎么樣,我今天來采訪,主要是想了解一個羽毛球的制作流程和工藝。”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王瓊 殷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