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錦賽花絮:鄭波奪冠痛哭流涕,王琳追著金牌跑 |
第一次參加世錦賽報道,我就幸運地看到了中國隊時隔23年后的第二次包攬,那段時間真是興奮,興奮得好多事情現在都想不起來了。不過五位(對)奪冠的選手,都給我留下了一個特別深刻的印象。 “追著金牌的王琳” 這一幕出現在王琳奪冠的那天。頒完獎往混合采訪區走的時候,獲獎運動員都把手里的鮮花拋向觀眾席,王琳同學也有樣學樣,在快到采訪區的地方把鮮花拋了出去。但人家拋花就是意思一下,扔出去完了,王琳同學估計是太興奮了,使足了勁玩命一扔,結果花扔得倒是比別人遠,胸前的金牌一下子沒吃住力,“哐啷”就掉了下來,正好向采訪區滾了過來。要說王琳同學的反應也夠快的,跟著金牌后面就追了進來。于是,我們這些等在采訪區的記者,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追著金牌出現的王琳”。 “痛哭流涕的鄭波” 這一幕出現在鄭波和馬晉混雙奪冠之后。他們倆走到混合采訪區,我傻了吧唧地問了一句“對今天的奪冠有什么感受,鄭波你先說說”,結果就剎不住了。鄭波同學上來一句:“我最想感謝的是李導(李永波),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以下省略五百字鄭波的感謝,諸位可以自己想象)。而且鄭波同學還越說越激動,眼淚跟著就下來了。 這可把我嚇壞了,當初王儀涵輸完球我采訪她,小姑娘掉了眼淚就被某網媒寫成“央視記者問哭王儀涵”。這回要再讓人家看見鄭波哭了,我這罪過可就大了。我趕緊把話筒伸向馬晉:“你也說說吧。”馬晉同學還沒說幾句,鄭波又開始搶過話題接著說(以下再次省略五百字鄭波的感謝)。在這時候,排在我們后面文字采訪區的記者又開始催我,說采訪時間太長了。我、我、我,我冤啊,我連仨問題還沒問呢,只好放過了鄭波和馬晉。他們向后面走去的時候,我的心也在流著淚:“鄭波哥哥,下次采訪話說短點行么?” “口無遮攔的陳金” 這一幕出現在半決賽陳金逆轉戰勝皮特·蓋德之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因為比賽是在巴黎舉行,所以也有很多法語媒體到場,陳金身邊坐了一個會說法語的中國姑娘。通常問完一個問題,小姑娘先翻譯成法語,主持人再用英語說一遍。 當時有個記者請陳金評價一下皮特?蓋德的表現,陳金沉吟了一下,先稱贊了皮特的球速度快、很好看,自己從小就很喜歡。然后才評點了他在這場比賽的表現,認為皮特體力分配有問題等等,說得很詳細。陳金這番話說的很長,小姑娘用法語說了一大通,接著主持人就開始用英語,而且僅僅從陳金說的后半段,也就是評點皮特處翻譯起。翻譯的時候,主持人還有意朝向了懂英語的皮特,說得皮特頻頻點頭。陳金顯然沒想到自己的評價會這樣直接地被告訴對手,他吃驚地轉向身邊的中國女孩:“全都告訴他啦?”這句話陳金說得聲音很大,小小的會場里聽得清清楚楚,我們這些中國記者一下子笑了起來。估計下次,陳金不會再這么“口無遮攔”了吧? “沉默是金的杜婧” 這一幕并不是出現在某個時刻,而是幾乎橫跨了整個世錦賽期間。原先隨隊拍攝的時候,我最喜歡和幾個人逗,其中就有杜婧、于洋。這倆東北丫頭天生就有表演才能,渾身是戲。當初我給她倆拍的專題片,開頭就是兩人自編的一段自我介紹:“我叫白于(于洋很白),我叫黑杜(杜婧較黑);我屬豬,我屬虎;我今年二十三,我今年二十五”,審片的時候把我們領導逗得前仰后合。 這次世錦賽,于洋還是笑呵呵的,見誰都挺熱乎;杜婧就沉默了很多,和以前那個大大咧咧、特能吵吵的“小子”差別挺大。這里面的原因當然大家都知道:尤杯杜婧隱瞞了腳傷上場,結果把尤杯丟在自己手里了,從那以后她就一直沒緩過勁來。雖說這次她倆第一次獲得了世錦賽金牌,但杜婧沒表現得太高興,也許前面的路對她來說依然未卜。真希望有一天能再看到2008年時的杜婧,再聽見她扯著脖子唱“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啊! “天高云淡的蔡赟” 這次世錦賽中國隊獲得冠軍的隊員中,蔡赟的年齡是最大的,今年30歲。2006年,蔡赟第一次奪得世錦賽男雙冠軍后不久,我認識了他。那時候的蔡赟,是活力奔放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期待,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活在當下”。四年之后,當蔡赟經歷了奧運會前后的種種磨難,經歷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現在的他,對很多事情似乎變得淡然了。 四分之一決賽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酒店拍攝運動員的生活花絮,也探訪了蔡赟、傅海峰的房間。房間很明亮很干凈,甚至比女孩的屋子還要整潔。傅海峰坐在兩張床之間的地上,專心致志地打一款叫《足球經理》的游戲;蔡赟則坐在窗前的椅子上,看著筆記本電腦里的電視劇。大大的窗戶透射出午后的陽光,溫柔地灑遍蔡赟身上,房間里滿溢著一種恬然的感覺。我被這種感覺所吸引,靜靜地靠了過去,電腦里放的是前一陣熱播的講特種兵作戰的電視劇《雪豹》。 “你們去拍小隊員吧,就不要拍我們了。”蔡赟看見攝像機后的第一句話。 “我們都會拍的,不會打擾你們,只是看看你們平時做什么。”我解釋道。 “還能做什么呢?生活就是這樣的。”蔡赟說。 “你好像有點消極啊?”我問。 “這不是消極,上場打球我當然要好好打,但下來以后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我們不像那些小隊員,你們多宣傳宣傳他們吧,我們不知道哪一天就退役了。” “不打倫敦奧運會啦?” “這不是你想打就可以打的,再說后面的小隊員也都起來了。現在不要想法太多,打好每一場比賽就可以了。”蔡赟這樣結束了談話。 這段對話后的第二天,蔡赟/傅海峰戰勝了丹麥組合摩根森/鮑伊。今年的全英公開賽,這對丹麥人曾2比0淘汰了蔡赟/傅海峰;對話后第三天,蔡赟/傅海峰半決賽戰勝了老對手、北京奧運會冠軍亨德拉/馬基斯;第四天,決賽,蔡赟、傅海峰遇到另一對老對手——陳文宏/古健杰,前面他們連續淘汰了中國其他兩對男雙。強強對話的結果,蔡赟/傅海峰勝出。男雙奪冠后,我連續采訪了總教練李永波和男雙組主教練張軍,都特別問到一個問題:“蔡赟和傅海峰會不會出現在倫敦奧運會賽場上?”兩位教練用了同樣的一個詞來回答我:“當然!” 寫下這篇隨筆的時候,世錦賽的一幕一幕似乎又逐漸在我腦海中復蘇了。當你一天之內聽到五遍國歌,看到五次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