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亞運羽毛球四大經典,精彩堪比北京奧運 |
對中國體育代表團而言,在亞運會金牌榜的位置其實毫無懸念,中國在亞洲的霸主地位,無人能撼。然而對于中國羽毛球隊來講,金牌之爭,疑慮重重。 首先,世界羽壇的重心在亞洲,傳統5強亞洲占4席;其次,在不久前結束的日本超級賽中,林丹負于李宗偉,亞運男單金牌究竟花落誰家是第一大疑問;5月湯尤杯,中國第一女單、第一女雙、第二女雙相繼負于韓國而痛失尤伯杯,以年輕隊員為主的中國女團能否在亞運會上一雪前恥是第二疑問;尤杯之后,一度世界排名第一的王儀涵狀態低迷,8月巴黎世錦賽新科狀元王琳在常州大師賽中意外受傷而無緣亞運,以汪鑫、王適嫻為新生力量的女單,能否頂住韓國、日本、泰國、香港等強手的圍攻是第三疑問;中國女雙新組合于洋/王曉理、田卿/趙云蕾,混雙新組合何漢斌/馬晉的磨合時間都不足2月,他們能否勝任摘金奪銀的重任為第四疑問;在強手如林的男雙項目中,蔡赟/傅海峰能否再次突出重圍是第五疑問。由此可見,中國羽毛球隊在5個單項和男女團體的金牌爭奪上,都沒有絕對把握,也正是這些懸念為之后的比賽進程埋下了精彩伏筆。 毫不夸張地說,本屆亞運會羽毛球比賽的精彩程度相對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完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賽過程的緊張、刺激、精彩,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同時也使到場的觀眾如醉如癡,嘆為觀止! 亞運精彩之一:林丹與李宗偉演繹經典 男單的精彩主要歸功于林丹和李宗偉的巔峰對決,此場決賽,兩人都做了充分準備,顯然是有備而來。 林丹的兩邊突擊能力很強,而李宗偉則以漂亮的倒地魚躍救球防守;李宗偉網前的搓撲技術突出,而林丹多以網前推彈底線而化解。搶點突擊進攻是當前男單制勝的焦點,因而兩人對每一拍球的處理都非常謹慎、仔細,弧度控制均帶有一定的限制成分,盡量避免被對手抓到突擊點,同時在線路變化上也是竭盡所能地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腦筋,有時重復直線高球可以有6、7次,而且還讓對手找不到突擊進攻的機會。 為了盡量調動對手,伺機在多拍對抗中尋求突擊機會,兩人都打得非常耐心,非常精細,控球質量高超,多結合假動作迷惑對手,而且落點到位,很少在三五拍之內露出破綻。由于多拍控制的比例較高,加上出手快,落點刁,因而比賽中高難度的魚躍救球、網前的重復搓撲爭斗屢見不鮮。他倆的比賽,與其說是體能和技術的較量,不如說是智慧和毅力的比拼,因而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僅僅從觀賞的角度看,如此表現完全足矣,結果其實已經不重要。然而,從勝負的因果分析,林丹的勝利自然有其道理,因為在綜合競技能力方面,林丹確實在李宗偉之上,“李”所具備的競技能力,林丹基本都有,而林丹所具備的快速突擊能力,卻是李宗偉所不及的,所以,只要林丹不主動出錯,李宗偉的可乘之機很少。 此外,男單的精彩還是不能忽略陶菲克的“魅力”。盡管本次比賽陶菲克的成績差強人意,然而據筆者觀察,他在本次亞運會的打法,還是給男單打法注入了新鮮元素,具有細細品味的價值。記得在今年5月的湯杯大賽中,他幾乎被林丹橫掃,毫無還手之力,然而本次團體賽與林丹的對決中,他更多地引用了“雙打元素”,采取中前場平抽壓為主的策略,以快節奏的抽壓連貫,迫使對手忙中出錯,或者被動擋網,進而控網爭取主動。這一策略在第二局比賽中運用較為成功,一度以20比18領先于林丹。暫且不論這樣的一種新嘗試會給男單的發展動向帶來多大的影響,但陶菲克對于羽毛球事業的執著、創新和孜孜追求才是其“魅力”的精髓,難怪無論他到哪里比賽,無論成績如何,都能得到觀眾的敬佩。 亞運精彩二:四大男雙高手各施絕技 男雙的精彩則永遠離不開馬基斯/亨德拉、李龍大/鄭在成、古健杰/陳文宏、蔡赟/傅海峰這四對選手,他們代表了當今男雙的四種風格,也是當今男雙最高水平的代表。 馬基斯/亨德拉以“發接發連貫技術”而出名,主打中前場;李龍大/鄭在成則以“防守反擊”見長,同時具有較強的攻擊力;古健杰/陳文宏以攻守中的“跟進搶網”為特長;蔡赟/傅海峰則以“傅攻蔡封”為主要標志。在本屆亞運會上,這四對組合互有交手,精彩紛呈。 在男團半決賽中國對印尼一戰中,蔡赟/傅海峰表演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依據雙打的一般規律,發接發的技術優勢往往能夠限制進攻優勢,因而蔡赟/傅海峰對陣馬基斯/亨德拉應該是一場難度較大的比賽。然而,通過最近幾次比賽的觀察,蔡赟和傅海峰明顯感到對手的進攻實力有所下降,只要戰術得當,應該會有勝機。所以,在實戰中可以看到,蔡赟/傅海峰非常重視發接發質量,力爭在這一環節上少吃虧,一旦吃虧,也耐心地把球拉起來,重點放在“防守反擊”上。鑒于對手進攻能力的下降,這樣的策略行之有效,馬基斯/亨德拉在久攻不下的狀態下,衍生了急躁情緒,無謂失誤明顯增加,信心丟失,結果使蔡赟/傅海峰順利拿下了第三局,為中國男隊爭取到至關重要的一分。 男雙半決賽,馬基斯/亨德拉對陣李龍大/鄭在成。依據與中國隊比賽的前車之鑒,筆者預計后者占優。因為韓國隊一向擅長“防守反擊”,這一打法可以有效化解“發接發”的優勢,因而很有可能限制印尼隊。然而,馬基斯/亨德拉顯然吸取了團體賽負于中國隊的教訓,在比賽中針對李龍大/鄭在成防守站位偏后的特點,減少了全力進攻的比例,更多地結合了點殺、吊球,成功拉開了韓國隊的防線,增加了防守難度,從而使李龍大/鄭在成的防守頻頻出錯。馬基斯/亨德拉的封網成功率明顯上升,從而奠定了勝局。 男雙決賽是在馬基斯/亨德拉和古健杰/陳文宏之間展開,又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龍虎斗。賽前,筆者依然看好馬來西亞的鉆石組合,因為古健杰/陳文宏年輕,具有體能優勢,而且發接發技術、攻守能力均不錯,應該占上風。比賽開始的進程基本是依我們的預料發展,第一局古健杰/陳文宏以21比16勝出,第二局,他們在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占據主動,曾經以18比16領先,距勝利僅一步之遙。然而也許是受到體能消耗的影響,或者是對于自身發接發實力的過于自信,此后一段時間,古健杰/陳文宏回避了自身的攻守優勢,而更多地與對手拼發接發,這樣馬基斯/亨德拉的發接發特長被充分放大,而攻守不足的弱點反而被相對掩蓋,由此而逐步占據上風,結果以26比24反敗為勝。第三局,自負的鉆石組合仍然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眼巴巴地看著即將煮熟的鴨子“飛”了。 亞運精彩之三:中韓女將斗智斗勇 女子方面的比賽,預料之中的看點是中韓之爭。鑒于上半年尤杯的失利,那么下半年亞運會女團比賽則是中國隊最好的雪恥機會,由此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結果,中國漂亮地完成了復仇過程,不僅在團體賽,而且在單項賽均以較大的優勢擊敗老對手。這里的精彩倒不是比賽過程的膠著,而更多是表現在中國隊比賽策略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韓國女隊的技術風格普遍傾向于“防守反擊”,中國隊則多強調“以攻為主”,因而中韓對抗就是“矛”與“盾”的較量,更容易激發出精彩的火花。從歷史戰績看,中韓女子對抗,中國戰績明顯占優,但是每每在重大比賽中,中國隊無論女單還是女雙,都偶有失手的先例。失利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共性:耐心不夠,盲目進攻,無謂失誤較多。而這次亞運會中國女隊最大的優點在于戰術思路清晰,打法耐心而不失穩健,進攻節奏控制較好,主動操控攻守轉換,使對手無機可乘、防守反擊特長難以發揮,因而確立了較大的優勢。 遺憾的是女單決賽汪鑫與王適嫻之戰卻沒有表現出預期的精彩,由于汪鑫過多的失誤而使比賽一邊倒,王適嫻輕松取勝。另外,女雙決賽第三局,也因為于洋/王曉理的過多失誤而呈現出顯著的比分差距。由此提示:控制無謂失誤的問題,要比預想的復雜很多,除了自身技戰術能力外,賽前心態的微妙變化也會對控球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 女子比賽一個預料之外的看點是女單“泰國流”的驚人表現。泰國隊二單選手蓬提,突擊能力很強,發力多用手腕,動作小、球速快,非常具有男性化的特點,在單項賽與王適嫻的比賽中,第一局曾經以10比3領先,并拿下了這一局,其實力令人刮目相看。泰國之三單拉差諾,以穩健的拉吊打法見長,同時還能結合有效的劈殺突擊,整個感覺比較粘球,步法靈活,失誤較少,盡管只有15歲,打法卻很老練。在與汪鑫的比賽中,雙方打得難解難分,拉差諾在第一局率先以22比20獲勝。再加上第一女單波莎娜,泰國女團的實力確實不能小覷,在下一屆尤杯比賽中,必須引起中國隊的高度重視。 亞運精彩之四:李孝貞盡展大將風范 亞運會混雙比賽,中國隊的主要目的是磨合新配對,而中國鄭波、韓國李龍大、印尼諾瓦等名將的缺陣,也使本屆亞運會混雙比賽的水平沒有想象得那么高,所以比較缺乏精彩場面。 相對精彩的比賽應該是何漢斌/馬晉與李勝木/簡毓瑾的對抗。雙方在日本超級賽上曾打得難解難分,水平在伯仲之間。李順木/簡毓瑾的混雙特點與常規混雙不同,他們幾乎是以男雙的方式打混雙,李勝木接發搶放質量好,簡毓瑾后場進攻有威脅,因而女攻男封和男攻女封具有幾乎相同的戰術效果,使很多對手感到不適應。然而在本次亞運會比賽中,何漢斌/馬晉充分利用網前技術,有效限制了李勝木的接發球搶放,化解了對手的進攻優勢,并為自身創造了更多的進攻機會,從而明顯地占據了場上優勢,取得了針對性的勝利。 韓國的李孝貞則是本屆亞運會混雙比賽中最出彩的運動員,她跟進壓網反擊意識強,分球技術好,組織球路很有目的性,能為同伴創造很多進攻機會。她的新搭檔申白哲相對年輕,經驗不足,比賽中常常因緊張而導致無謂失誤,每每此時,李孝貞都能及時、耐心、鎮定地提醒和鼓勵同伴,并以自身異常積極的表現和投入,帶動申白哲逐步緩解緊張。他們這對新老組合取得了很好的戰術效果,為韓國爭得了本屆亞運會唯一一枚羽毛球金牌。 反觀何漢斌/馬晉,其實在綜合能力上,他們并不在申白哲/李孝貞之下,正常發揮完全有可能戰勝對手。然而,何漢斌/馬晉在李孝貞的鎮定自若面前,顯得更加拘謹,兩人都出現較多的無謂失誤,從而失去了比賽的主動權,盡管全力追趕,卻還是回天乏術,眼睜睜地將決賽權拱手相讓。顯然,在類似的重大比賽中,象李孝貞這樣的老隊員所發揮的定海神針作用,非常重要,運動隊伍需要老中青結合,其中道理也不言而喻。 (搜狐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