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超特殊條款趕走眾贊助商,新興聯賽遭遇成長的陣痛 |
羽超聯賽這次和國家隊的“沖突”,更多的是這個新興的聯賽在從專業化向職業化過渡中一種陣痛的反應。 事實上,剛剛成立兩年的羽超聯賽不只在招商上需要摸索,在球市開發、球員運作等多方面都面臨著全面的困境。 醞釀已久的羽超聯賽終于在今年揭開大幕,但備受矚目的處子賽季并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盡管在低調和摸索中嘗試的羽超并不掩蓋自己的雄心,但缺少央視轉播,沒有主冠名商的窘境依然在新賽季困擾著它,更令一些贊助商頭疼的還有羽超的特殊條款:國家隊隊員在聯賽中只能用國家隊贊助品牌李寧的運動裝備。目標是打造“世界上最精彩、最多觀眾、最高水平、最掙錢”的羽超聯賽也因此遭遇尷尬和疑問。 央視不轉播 新賽季繼續裸奔? 并不夸張地說,羽毛球是目前國內自發參與人數增長速度最快的一項運動。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一份全民健身報告顯示:從參與人數上看,羽毛球是僅次于健步走的第二大項目。 略顯尷尬的是,廣泛的群眾基礎并沒有給初生的羽超聯賽帶來太多的幫助。在處子賽季中,羽超聯賽就沒有得到央視的青睞,缺乏央視轉播的賽事也沒能得到總冠名。結果,羽超聯賽并沒能打響品牌,當時,乒羽中心的解釋是時間倉促。 當全新的賽季即將開始,人們卻發現,羽超聯賽依然面臨著缺乏央視和贊助商關注的窘境。央視在解釋放棄轉播羽超時,給出的原因相當簡單,“收視率低”!皝嗊\會時羽毛球的收視率很高,但是羽超聯賽卻很不理想。此外,羽毛球比賽的時間段很不固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毖胍曮w育頻道總監江和平就直戳羽超的痛處。 的確,羽超處子賽季充分體現出一項擁有群眾基礎的運動并不一定能夠成為成功的職業賽事。在羽超元年,人們發現了不少阻礙它發展的弊端:一方面,隊員缺乏,選來選去都是國家隊的這些球員,幾乎就是把國家隊分散在各個地方俱樂部打比賽;另一方面,資金緊張,不少俱樂部在最后一刻才找到贊助商;此外,賽程混亂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賽事的成長。 新賽季尚未開打,盡管摘牌大會熱鬧了一陣,甚至還有廣州粵羽俱樂部簽下陶菲克,在摘牌大會上又連續摘走了盧蘭、成淑、張楠和陳智賁等國內好手,但這一家獨大的局面并沒能引發其他俱樂部的效仿。因為大多數俱樂部并沒有足夠的財力,與此同時,由于與央視轉播的談判并不順利,也妨礙了羽超尋找主冠名商的道路。為了吸引央視,羽超在與贊助商接觸時開出高價,反而嚇退了不少有意者,而央視則因為羽超缺少影響力并不愿意轉播。在這樣的循環中,新賽季羽超聯賽不得不在尷尬中繼續成長。 特殊條款擋路 贊助商出錢沒宣傳效果 盡管乒羽中心表示主冠名商的談判并沒有結束,但資金捉襟見肘的大多數球隊已經把努力方向轉為俱樂部贊助商。不過現實卻讓球隊和贊助商們感到為難。 一切都因為國家隊的一項特殊條款:所有國家隊隊員在羽毛球超級聯賽期間,只能使用國家隊贊助商的裝備。 要知道全部俱樂部注冊的近100名隊員中絕大多數都是國家隊隊員。在羽超聯賽元年的選秀摘牌大會上,國家隊總教練李永波就直言不諱,“具體誰把誰摘走了,我還真沒仔細看,反正怎么摘也都是我的隊員! 正因為如此,各家俱樂部面臨和贊助商討價還價的尷尬。要知道,8家俱樂部中有4家的贊助商是體育器材公司。這一特殊規定就讓俱樂部與贊助商的合作變得不再融洽。例如江蘇尤尼克斯俱樂部的贊助商尤尼克斯就只愿投入200萬元贊助費,而原本的談判價碼據悉在500萬元。 不少俱樂部的官員都私下抱怨,如果國手在參加國家隊以外的比賽時擁有自主選擇器材品牌的權利,那么或許不少俱樂部的日子也不至于過得如此緊巴。 當然,作為國家隊總教練和羽超聯賽的創始人之一的李永波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希望俱樂部的眼光能夠放得更加長遠,“如果俱樂部能夠不把目光局限在體育品牌,那么尋找贊助商的空間或許更大! 李永波的話的確有道理,但讓不少俱樂部頭疼的是,聯賽沒有主冠名,每年聯賽分紅就少得可憐,而俱樂部開支則是每年水漲船高,加上沒有央視轉播,贊助商本就不愿問津,現在特殊的條款更是“嚇跑”了一批贊助商。 成長的陣痛 羽超離職業化還很遠 一位俱樂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現在的羽超并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的職業聯賽,“俱樂部其實還是以省隊為班底,并沒有真正的職業化運營,加上缺少球員所有權,這和職業化還相去甚遠。”不過,他也承認,由于大家都沒有經驗,不可避免會面臨各種問題,“我們的球員幾乎都是專業隊培養的,所以現在的羽超僅僅是有了一個職業化的模子,現在所走的路也是在摸索,因為任何一項成功賽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钡餐褶D地稱,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讓羽超變得更加職業化。 的確,在國家隊讓路、各方支持的情況下,羽超聯賽元年的表現算不上出彩。因為,事實證明群眾基礎和職業聯賽的商業基礎未必能畫上等號,就像打造多年的乒超聯賽也還在一步步探索嘗試,不少俱樂部甚至沒有固定的主場。 所以在創設初期就提出“最精彩、最多觀眾、最高水平、最掙錢”的目標,羽超聯賽的確還有著更多需要夯實的基礎。無論是運營和包裝,都需要進一步提高,不是有乒羽中心的支持,國家隊的支持就意味著必然的成功,F在羽超的商業化都飽受質疑,怎么可能一步到位地抹去身上的專業隊色彩? 現在的乒超聯賽就是一面鏡子。不是掛上職業聯賽的名頭就意味著成為貨真價實的職業化。職業化的賽事需要的不僅僅是諸如商業運營等各方面的成功要素,它還需要市場化的運作,否則光靠乒羽中心和各省市專業隊的努力牽頭打造的羽超聯賽不但不會接近“最精彩、最多觀眾、最高水平、最掙錢”的目標,反而會在所謂的職業化中越走越遠。 (新浪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