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決賽被主帥“關禁閉”,諶龍:別叫我小林丹 |
諶龍對化妝品過敏。打了粉,只覺得臉上奇癢難耐。有一回甚至還浮腫了兩天,連眼睛都睜不開。這是他不喜歡站在鎂光燈下的原因之一。更多時候,他感覺自己還沒有資格像隊里戰功卓著的師哥師姐那樣接受采訪和拍攝。 在奪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超級賽冠軍后,諶龍做的首件事就是給自己“洗腦”——忘掉不值一提的榮譽,才能更淡定地朝前走。至于成功,他笑言:我還沒找到路呢。 寧為龍尾,不做蛇頭 諶龍出生在1989年初那個寒冷的冬季,距離農歷蛇年僅差18天,是個不折不扣的“龍尾巴”。 受運動員出身的父母影響,從小就“不識閑兒”的他在8歲那年拿起了羽毛球拍。回憶陳年舊事,怎一個苦字了得。那時的諶龍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代表中國隊踏入國際大賽的戰場。理想,在純樸的童年也顯得極致簡單:只要能進省隊就好。 2000年,天資聰慧、身體條件出眾的諶龍被廈門隊招入麾下。三年實現一場夢。擺在這位10歲出頭的少年面前的有是兩條路:要么淺嘗輒止;要么繼續走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式的競技之路。“必須打下去,不然前面的苦不就白吃了!”諶龍把心一橫:“我還沒去北京,還沒進國家隊呢!”憑著一股子韌勁兒,他給自己設定好下一個目標,將童年的夢想插上一雙翅膀。 平心而論,少年時期的諶龍骨子里仍難擺脫貪玩好動的念想。拿全國冠軍、拿世界冠軍僅僅是團閃爍不定的火花,常在頭腦中一晃而過,留不下任何烙印。因此,他在那一階段的最好成績也不過是全國八強而已。真正叫他明心智改性情的,還是進入國家二隊后。 2006年6月9日,是一個令諶龍今生不能忘懷的日子:當他發現,自己終于可以和諸多世界冠軍站在同一片場地訓練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沿脊梁骨徑直沖上頭頂。“我一定會好好練,你們放心!”電話里,他用些許顫抖的聲音跟爸媽許下誓言。 現實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多少人曾經倒在從二隊邁向一隊的門檻上。諶龍的晉級之路同樣經歷了大悲大喜的考驗。 2007年獲得亞青賽男單冠軍和世青賽男單冠軍后,諶龍的信心激增。有了些底氣,躍躍欲試的他準備向一隊發起沖擊。不料,就在當年年底的隊內大循環賽中,諶龍接二連三地輸球,喪失了前進的機會。一想到日后文凱等同年齡段的隊友可以和林丹、鮑春來等師哥站進一個隊伍,自己卻要返回秦皇島集訓,諶龍心中只剩下失落和無奈:躊躇滿志,刻苦拼殺的結果竟如此慘痛。兜頭涼水,臘月懷冰的痛苦心路后,諶龍逐漸清醒起來,敢情自己的實力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強大,敢情許多環節并沒有達到絲絲入扣的境界。他告誡自己:諶龍啊諶龍,假如太陽升起一日,你就得扎扎實實練上一天。等得機會,死死掐住。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發。很快,機會真的再度降臨到臥薪嘗膽的諶龍頭上。 2008年3月,為了備戰當年的北京奧運會,諶龍被調入一隊。興奮勁兒還沒過,他和幾位同年齡的隊友便被主教練夏煊澤叫到一起談話。“別看你們現在進了一隊,二隊有很多人水平差不多,不警惕隨時可能掉下去。”夏導的話讓諶龍心頭一緊,再想到馬上要跟頂尖高手訓練了,莫名的緊張感立即遍布全身,一堆問號像過電影似的劃過大腦:打不好怎么辦?表現不好怎么辦?教練失望怎么辦?和師哥處得不好怎么辦? 隨著訓練的穩步開展,諶龍發現,送給自己“下馬威”的夏指導性格其實很溫和;傳說中的丹哥鮑哥也相當好接觸;隊友之間的訓練和交流沒有半點障礙。慢慢地,諶龍一顆懸著的心松弛下來。適應了一隊的氣氛與節奏,他開始朝著更高的目標挺進。 世人都道:寧為蛇頭,不做龍尾。不信邪的諶龍偏偏應了生辰的宿命,寧可死死抓住龍的尾巴,也不愿退而求其次。“龍終究是在天空飛翔的。就算開始我只能是最末尾,但只要努力,總有當上龍頭的機會。”諶龍明白,剛進一隊,自己更多是扮演陪練的角色。但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有了凌云志,不怕上不了九重天。 等待,意味著死路一條 按照隊里的安排,每個周三和周六都會進行隊內比賽。起初,諶龍還沒有機會真正與林丹、鮑春來、陳金這樣的絕對主力交手。但無論對誰,他總是抱著學習和沖擊的態度去拼殺。偶爾能打贏當時還在一隊的李昱、邱彥博等大隊員,他都會增添一些信心。每當覺察滿足感有膨脹的苗頭時,他便主動給自己潑冷水:別高興得太早,人家輸球只是不在狀態而已。 倘若說2008年的諶龍一直在臥薪嘗膽,那么,翌年開始,他便逐漸在國際賽場嶄露頭角。從2009年初排名在百位之外,到2010年初的第12位,再到2010年底的第4位,諶龍以驚人的速度進步著。究其根由,“教練的精挑細選和不吝惜機會”是鑄就他迅猛成長的原動力。 最初,因為經驗、積分等諸多原因,隊里安排這批年輕隊員先專注于一些級別不高、頂尖球員不多的小比賽。“通常會在八進四或者半決賽、決賽時才有可能碰到高水平的對手,不至于總是前幾場就輸球,心態也很容易平和下來。”信心,在一點一滴的勝利中匯流成河,諶龍也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經受淬煉。 贏得多了,他漸趨不甘于僅在小比賽中表現出眾。不與強者過招,永遠都成為不了強者。諶龍心想:輸球不丟人,因為實力本就不夠;贏了,就算自己賺了。等著丹哥鮑哥他們退役后自己再接替上去,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如果國外選手也比自己強,那豈不是還要等,挨到何時才能出頭?在這個信念的驅使下,他放手一搏。于是,林丹、陶菲克、李宗偉、鮑春來等名將都在諶龍這條“小河溝”里翻過船。 等待不是諶龍的風格,等待亦不是他所理解的競技體育的真諦。在諶龍的觀念里:等待本身,就意味著死路一條。真正的英雄,應該具備“刀尖上舔血,虎道中穿行”的勇氣和豪邁。在尊重與敬佩強者的同時,唯有不斷擴充實力,才能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來。 團體賽歷練心智 和一隊其他幾位同年齡球員的相比,諶龍在2010年獲得的關注更多一些。這與他參加了湯姆斯杯和亞運會兩個重大賽事不無關系。而諶龍自己也格外珍惜這樣的鍛煉機會。他說,心智的成熟由此開啟,“特別是亞運會。” 得知自己入選亞運大名單時,距離開賽僅差半月左右的光景。當一瞬間的喜悅退卻后,取而代之的,是焦慮和不安。剛知道名單上有他的那幾天,諶龍總也睡不好,一閉上眼,各種各樣的結局和場景就會浮現在腦海中:贏球的,輸球的,削瓜切菜般的速決戰,死纏爛打的持久戰……輾轉反側,折騰個溜夠。要是還睡不著,諶龍干脆就把各個技術環節從頭至尾捋一遍。光這么鬧心也不是個事,諶龍到底機靈,他有別的招兒,找教練討教交流,讓自己更有底數;打電話跟父親談談心,讓自己更放松。 2010年10月底,國羽大軍前往廣州二沙島訓練基地備戰亞運會。那段歲月,封閉訓練的艱辛抹不掉諶龍記憶中的快樂與美好:“大家一起訓練、一起吃飯、一起游戲,氣氛空前地融洽愉快。感覺所有人擰成一股勁兒,一塊往前沖。”同時作為第三單打的諶龍和鮑春來經常湊在一處研究技術錄像。兩人都做好了上場準備。身為老大哥,鮑春來毫不吝惜地將自己多年參加團體賽的經驗傳授給小師弟:“不管和什么水平的隊伍打,你在賽前都必須做好上場準備。萬一場上遇到突發狀況,你才不會慌張。” 當諶龍隨隊伍入住亞運村后,他真正意識到,生死大賽一觸即發。房間里既沒電視、又不能上網,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胡思亂想”。于是,焦慮再度眷顧諶龍。他又開始在睡前“如數家珍”般幻想各種場景。盡管有壓力,但在諶龍的內心深處:爭取上場比賽,為國羽拿關鍵分的念頭變得比參加湯杯時愈加強烈。 小組賽小試牛刀后,諶龍得到了教練的肯定。亞運處子秀,也多少讓他的心踏實下來。通過觀看隊友的比賽,諶龍感慨到:達到一定高度后,技術不再是關鍵,內心強大才是決定輸贏的因素。他希望自己有機會在決賽戰場鍛煉心智。 11月14日,男團決戰前夜。教練組就第三單打人選展開了討論:一部分聲音認為小鮑上更穩定,另一部分,則覺得應該給諶龍這樣的新人機會。就在教練員們舉棋不定時,諶龍正坐在電腦前有一搭無一搭地玩著游戲。等待“宣判”是一種痛苦的煎熬,諶龍的心像是被放到了餅鐺上烙。上吧,上吧,趕不上這村就沒這個店了;沒戲,沒戲,經驗和應變力都不如鮑春來。算啦,諶龍安慰自己:“真的不用我,也在情理之中。” 晚間,老帥湯仙虎和少帥夏煊澤一齊敲開諶龍的房門,諶龍木呆呆地等待著宣判。但他等來的只是兩個問題:你上有信心嗎?能一口氣頂住不?諶龍一下子捕捉到了內在的強大信息,張開嘴嘿嘿地傻樂起來了:“我能……”瞧,忘情的他給人家做上免費廣告了。 決賽未出場,心中留遺憾 11月15日上午,諶龍接到夏指導的口頭通知:晚上你打第三單。激動不已的諶龍馬上開始針對性訓練,強化自己平時容易出問題的幾個環節。 作為男單主教練,夏煊澤一直認為諶龍條件不錯,是個可塑之才,應該多經風雨。但畢竟是亞運會團體決賽,位置又是極其關鍵的第三單打,往往扮演輸贏一錘定音的角色。怎樣才能既讓諶龍得到鍛煉,又不至于壓力過大導致失誤,夏煊澤在賽前想了個辦法。 決賽開拍后,諶龍被夏指導“關了禁閉”——待在休息室,不準去現場看比賽。與世隔絕,讓諶龍覺得“時間過得賊慢,半天還沒打完一局。”開始,他還和留守的隊醫談笑風生,當隊友告訴他蔡赟/傅海峰輸球后,諶龍本能地反應:自己肯定要上場了。 還沒來得及緊張,夏指導便叫他去羽毛球館外面散散步。 入夜的天河體育中心一片寂靜;漆黑無盡的蒼穹里,斑斑點點的繁星跳躍閃爍;茂盛的樹木花草散發出清幽的香氣……諶龍在如此安詳靜謐的環境中走了三兩圈,心里變得平靜起來。 重返回羽毛球館,諶龍對自己說:最后一場球一定很刺激,這是屬于我的生死戰!想想場上有多少人在加油助威!隔網相對的,將是2008年后退役的李炫一。雖然沒有跟他交手過,但技術錄像也沒少看。一定能贏!必須要贏! 諶龍在磨刀,這把刀被他磨得寒光森森。但隊友沒給他上場砍殺的機會。郭振東/徐晨神奇般地拿下整場比賽。 歷經波折,終于問鼎冠軍,小伙子們個個喜出望外。回到亞運村,諶龍將金牌放在手掌中不停摩挲,遺憾也如秋風般抹去心頭的喜悅:如果我能上場該有多好。第三單打,掌控生死。這是千載難逢的鍛煉機會。可惜,太可惜…… 不要叫我“小林丹” 國羽大軍奪取亞運會男團冠軍后,總教練李永波在賽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盡管諶龍沒有上場,但他已經具備了林丹的水平。”這樣的贊賞與肯定,讓一代新銳引人注目。接著,2010年12月初,諶龍又在上海斬獲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超級賽冠軍。媒體忙不迭地用“林丹接班人”來為他“蓋棺定論”,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小林丹”。 然而,這個看上去光芒四溢的頭銜,卻讓諶龍渾身不自在:從技術上講,他與林丹的打法不盡相同;從自身條件上講,兩人的身高臂長、脾氣秉性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在實力、經驗、解決困難的能力等方面,諶龍更是感覺差距突出。 他不喜歡“小林丹”的稱呼,絕非因為自己不想成為丹哥那般出色的球手。 在最初進入國家一隊的那段日子里,諶龍常常會在訓練間歇“偷偷”瞄上林丹幾眼。師兄訓練刻苦,整個羽毛球隊人盡皆知。他每一次強勁的起跳扣殺,每一個細膩的網前輕吊,每一條巧妙的回球線路,每一處精準的后場落點,都像激光般刻在諶龍心里。何時方可取而代之?望著林丹的身影,諶龍何嘗不這樣想。 他不喜歡“小林丹”的稱呼,因為他尚且配不上如此厚重的殊榮。 對于李永波的評價,諶龍心知肚明:“總教練是在鼓勵我,讓我在今后的訓練中更有動力。”多年來,師兄已然拿遍所有重大賽事的冠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全滿貫”的羽毛球運動員。諶龍覺得自己到目前為止,連一個單項賽的世界冠軍都不是,單憑這一點,就讓“小林丹”的稱呼格外刺耳,也格外嘩眾取寵。“你見過一個一無所有的‘林丹接班人’嗎?根本就不存在!”他自嘲道。 諶龍將林丹視作偶像,但絕不盲目崇拜。從最開始進入一隊時動輒就輸給丹哥;到想辦法多拿幾分,逐漸能在個別比賽中獲勝;再到內心十分期待與師兄在世界賽場上相遇,諶龍一直把榜樣當做追逐的目標,“先去沖擊,才能超越”。 成功距離我還很遙遠 亞運會的經歷讓諶龍學會在場上更加理智地處理問題。很快,效果便在隨后的中國公開賽上初露端倪。 男單半決賽是諶龍與陳金的內戰。主教練夏煊澤很早就坐進運動員席,充當一名看客。前兩局戰至1:1平,諶龍在第三局以13比18落后。當所有人都認為陳金將理所當然地贏得整場比賽時,諶龍竟一口氣拿下8分,將比賽鎖定在21:18。賽后,夏指導主動詢問弟子:“13分落后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諶龍老老實實地說:“能拿2分,到15比18就行,然后再拿2分,一點一點去得。”聽到這個答案,夏煊澤會心一笑。 為了能磨練年輕運動員的心性,夏煊澤沒少費心思。2009年在青島集訓時,諶龍和陳金等隊友一起在課余時間練字。一桿鋼筆、一本龐中華字帖陪伴他度過了50多天的集訓期。“練字能讓人內心平靜,還是挺管用的。”諶龍受益匪淺。 盡管如此,他覺得自己有時候還是太急躁:“其實也正常,這是我們年輕運動員的通病。”曾經有段時間,諶龍在觀看技術錄像時發現,自己存在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到了關鍵分就手軟,想贏怕輸,放不開手腳。去年下半年,他努力在場上克制急躁的心緒,無論打到何種地步,都抱著拼的態度,一分一分打,這才有了中國公開賽逆轉陳金的一幕。 諶龍很想做個全面的羽毛球運動員。心態穩定,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若要成為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對于2010年所獲得的湯姆斯杯、亞運會和中國公開賽三枚金牌,諶龍并沒有看得很重:“這些都證明不了自己的實力。”這個觀點和主教練夏煊澤不謀而合:“湯杯、亞運會雖然得了冠軍,但最重要的場次沒有上,只是感受了一下氣氛,鍛煉價值自然打了折扣。超級賽冠軍更不能說明問題。”事實上,在上海折桂后,夏指導就讓諶龍忘記一切,重新開始。 喜歡把目標“階段化”的諶龍給自己的2011年鎖定了兩個重點:世錦賽和奧運積分賽。他深知,要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是極困苦的事。“但想想自己離成功還非常遙遠,只有努力付出,積累經驗,才可以取得進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諶龍已緊握船槳,縱有千難萬險,也無法阻撓勇者的壯志凌云。 每段人生都是一部小說;若把時間再加以濃縮,諶龍希望自己職業生涯這本書能夠有個英雄式的結尾:壯美,抑或壯烈。雁過留聲,雨過留痕;不屈從于平常,不滿足于寡淡。這或許就是諶龍對成功的定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懷揣對羽毛球的一片赤誠,諶龍正朝著理想中的成功,踩下扎實的每一步。 (搜狐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