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杯老故事:林丹曾“嫉妒”小鮑,風云分分合合 |
5月22日,蘇迪曼杯的戰火將在青島燃起。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無論是身經百戰的老將,還是刀劍出鞘的新銳,對于蘇杯都有著不同的印象和期待。大賽揭幕前,他們將一個個精彩的片段從記憶的百寶箱中取出,是與球迷分享,更是與曾經的自己做一次完美對話。 老將:都是有故事的人 掐指算來,林丹已經是第四次代表中國隊參加蘇迪曼杯了。從毛頭小伙兒到大滿貫得主,6年間,蘇杯上鐫刻著林丹的點滴成長。在經歷過的數屆比賽中,令其最難忘懷的,并不是某一次奪得冠軍,也絕非哪一場巔峰對決,而是2003年落選荷蘭蘇迪曼杯陣容。 那一年的夏天,林丹還不滿20歲,卻已經在國際賽場嶄露頭角。當時,他和隊友鮑春來都正值上升期。生活中,兩人是雷打不動的好哥們兒,但在訓練場上,彼此之間也暗暗較勁。那段時期,林丹的狀態并不理想,在多個大賽中表現欠佳,這也讓他失去了參加當年蘇迪曼杯的資格。當從教練那里得知小鮑可以去打蘇杯,而名單上卻沒有自己的名字時,林丹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心里涌起一股無名火。“為什么別人能去,你不能去!要是你打得好,教練憑什么不用你!”林丹和自己較上了勁,在訓練中近乎瘋狂地苛求完美,倘若達不到預期效果,便動不動就發脾氣。其實,林丹并不是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更多的,則是在“懲罰”自己。 多年后,再度回想起年少輕狂的歲月,已經變得沉穩老練的林丹若有所思地說:“那時的我,太年輕,考慮事情很不周全。可能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除了林丹,“風云組合”也是中國隊征戰蘇迪曼杯的元老級人物,而蔡赟更是第五次披掛上陣。對于他們而言,蘇杯有著特殊的意義。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蔡赟一度萌生退意,隊里也為傅海峰另覓搭檔。昔日的黃金組合,險些分道揚鑣。為了打好2009年蘇迪曼杯,教練把他倆重新“捏合”在一起。風云再度聚首,繼續著他們的傳奇故事。回想過去,兩人心潮澎湃。“要是沒有蘇迪曼杯,我們可能真的分手了。”傅海峰說,他心里總記得蘇杯的好。 對蔡赟這位“五朝元老”而言,最難忘的蘇杯經歷是在2007年蘇格蘭格拉斯哥期間發生的。在那里,他睡過了一輩子最小的床,“簡直就是張按摩床。”蔡赟笑著回憶道。好在他平時睡覺就喜歡“蜷作一團”,不占多大地方。但對于人高馬大的傅海峰來說,這樣的小床,沒少讓他受罪。當時,風云組合跟林丹、陳金共用一個套間。林丹“聰明”地搬到了面積較大的客廳,把一個臥室騰出來給陳金睡。而走到哪里都共處一室的蔡赟、傅海峰卻不愿意“分居”,就這么對付了一個多星期。 與男隊員一樣,女隊員談起蘇杯同樣刻骨銘心。 隨著一批老將退役,1986年出生的奧運冠軍于洋自動升級成女隊的“老大姐”。回想起自己的蘇杯經歷,于洋難以忘記的是2009年的決賽,中國隊出奇兵,自己和鄭波臨時搭檔迎戰韓國隊。 當年的比賽在廣州進行,那是于洋第二次參加蘇迪曼杯賽。如她所言,之前第一次參賽,只不過是個“看客”,感受一下大賽氣氛罷了。而2009年則有所不同,她肩挑女雙、混雙兩項重任。中國隊在小組賽中打得并不順利,決賽激戰韓國,教練們果斷地做出了變陣決定,讓于洋和鄭波配對。臨場換將,乃兵家大忌,誰都沒有十足的把握。于洋心里也沒底:兩個人平時訓練都不會一起配,彼此根本不熟悉,能打好嗎?但骨子里愿意迎接挑戰的她把這次考驗視作難得的鍛煉機會。“感覺第一局我們不是在跟對手比賽,而更多的是迅速磨合。”盡管先輸一局,但關鍵時刻于洋/鄭波調整好心態,頂住壓力,為中國隊問鼎蘇杯立下一功。通過這次比賽,于洋感覺自己進步了一大塊,無論是大賽經驗還是自信心都有了質的飛躍。 新秀:故事剛剛開始 與回憶裝滿一籮筐的老將比起來,今年第一次參加蘇杯的新人們更多的是散碎記憶,和日臻強烈的期盼。他們當中有剛剛登上世界冠軍榜的小伙兒,也有尤杯飲恨的姑娘。他們的蘇迪曼故事才剛剛翻開嶄新的第一頁。 去年與世界冠軍頭銜擦肩而過的汪鑫并不覺得自己很冤,她把那次失利當做是一種鞭策。“蘇杯上,我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實誠的汪鑫坦言,進到八一隊之后,十幾歲的她才第一次坐在電視機前觀看蘇杯。“當時,中國隊的主力有龔智超、葛菲、劉永等等,我也就是看看,沒想過自己能打這個比賽。” 看了那么多屆蘇杯,2009年在廣州那屆杯賽讓汪鑫印象深刻。那時她剛剛升入國家隊不久,看著“陌生”的隊友收拾行李奔赴廣州集訓,既羨慕又替她們緊張。比賽開始后,她一直關注隊友的表現。小組賽,中國對印尼,王儀涵和尤麗安蒂打得難解難分。她一邊給隊友鼓勁,一邊在心里盤算著:如果換成我,能不能和她表現得一樣出色。 兩年之后,汪鑫已成長為中國女單的主力隊員,她也將完成生命中與蘇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由于有了尤杯的教訓,她希望能以更加謹慎的態度面對即將到來的比賽。 和汪鑫不同,女雙主力王曉理生在羽球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很早就知道蘇迪曼杯的存在。她記得,小時候,每到蘇杯比賽,體校的教練員就會組織大家看電視。“因為國家隊總有湖北籍的運動員參賽,所以我們喊得也格外賣力。”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那時的自己真是傻得可愛,“嚷那么起勁兒,人家也得聽得見啊。” 先前,王曉理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披上國字號球衣,和師哥師姐們一樣,代表中國隊出戰。如今,當蘇杯比賽越來越近,她感到莫名的興奮,也深知壓力、責任將隨之加大,她要求自己做好準備,為了兒時深埋在心中的榮耀,沖鋒,亮劍。 2005年,已進入國家二隊的趙蕓蕾和隊友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觀看了第9屆蘇迪曼杯賽,這是她第一次到現場看蘇杯比賽。那次,中國隊一雪上屆兵敗荷蘭的恥辱,把蘇杯留在了家門口。看臺上的她激動得手心直冒汗。 時隔6年,趙蕓蕾憑借優異的成績躋身世界高手行列。代表中國隊征戰蘇杯,也不再是天方夜譚。原來看別人比賽,很難感同身受地體會那份壓力。如今,真的要踏上戰場,肩上的責任瞬間重了許多。不過,一向樂觀積極的趙蕓蕾對自己和隊友都滿懷信心。“上場就要贏球。”這是她給自己下的“死命令”。 身為北京籍球員,張楠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2005年北京舉辦蘇迪曼杯賽時,他還沒有進入國家隊。當時的北京隊隊友不知從哪弄來了幾張球票,張楠便“厚著臉皮”跟人家一起蹭著看了半決賽和決賽。白來的球票仿佛讓比賽變得更加過癮,張楠大呼痛快。他甚至開始幻想,自己就是這些世界冠軍中的一員。不過,說來慚愧,那也是打了七、八年羽毛球的張楠第一次認真關注蘇杯的賽制和規則。 面對即將開始的蘇杯,張楠覺得新鮮感大于緊迫感。唯一讓他有些擔心的,是自己從來沒有在這種大賽中以主力的身份出戰,經驗有些匱乏。他時刻提醒自己,做好最困難的準備,爭取不讓蘇杯首秀留下遺憾。 回憶也好,展望也罷,都融入了國羽大軍對蘇迪曼杯特別的情感。他們期待著自己能幫助中國羽毛球隊第8次捧杯成功。 (搜狐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