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雯戰日本體驗另類生活,訓練擠地鐵吃飯叫外賣 |
從10歲開始,張亞雯(微博)就離開父母進入專業隊打球,過上了獨立的生活。盡管如此,今年6月到日本打球后,張亞雯還是不禁感嘆:“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之前完全沒有想到!” 打理一切,生活不相信眼淚 到日本的第一天,張亞雯所在的Unisys球隊的工作人員帶她參觀宿舍時,詳細介紹了哪些地方做什么,其中也包括逃生出口,日本人的細致可見一斑。 剛住進宿舍那一陣,張亞雯感到非常不適應。以前不管是在國家隊還是省隊,張亞雯都是和隊友、教練同住;而在日本,她不僅要和隊友同住,還要和球隊外面的人一起住,衛生間和淋浴間也是公共的。一進大門要換鞋,鞋子還要整齊地放在門口的鞋柜里;每個房間的門上掛著一個寫有名字的牌子,在房間時要翻成白色,出門時要翻成紅色,以方便服務人員打掃……這么多的規矩,別說記住并執行了,光是聽,就已經讓張亞雯一頭兩大了 其實,更讓張亞雯感到難以應付的是每天訓練路途上的奔波。球隊訓練的場館不僅距離遠,而且不固定,差不多有六、七個,隊員自己去訓練,就要想辦法準時到場。下午1點半訓練時,張亞雯最晚也要11點出門。她一般會和隊友一起坐地鐵前往球館。 張亞雯很無奈:“如果只是中午訓練,那還好;如果碰上上午訓練,那就是最痛苦的事情啦。東京地鐵的早高峰實在是太擁擠了。”以前在國家隊時,都有訓練局的大巴車接送,張亞雯自然感受不到北京地鐵的早高峰,而在異國他鄉的東京,她卻著實體驗到了什么是“恨不得一只腳站在地面上”。每次背著沉重的球包擠完地鐵,張亞雯都會出一身汗。她自嘲:“這也算是一種體能訓練吧。” 訓練局食堂幾十種美味任選,在中國隊無需操心做飯的日子在日本可沒有。張亞雯和隊友一樣,也需要自己解決飲食的問題。盡管她在國內時就很喜歡吃日餐,但是每天在外面吃大餐有點不現實,一是太貴,二是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她只好入鄉隨俗,一般都是和隊友在住處訂餐吃。如果趕上訓練一天,她們就會在球館內打電話訂餐,吃完了在球館休息,下午接著再練。 熟悉張亞雯的人都知道,她特別不愿意麻煩別人。可是到了日本,人生地不熟,免不了需要別人的幫助,這讓她常常不好意思。到了日本沒多久,張亞雯添置了一輛自行車。可是居住的地方離地鐵站有些距離,走著去有點費時費力,最重要的是還會“害得”隊友陪她一起走路。走了幾次之后,張亞雯只好像隊友一樣,騎自行車去地鐵站。對她而言,騎車是一個小小的考驗,因為她只是小時候學過,幾乎沒有上路。現在,她的車技也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不但騎車上路必須得有隊友帶領,球包還不能放到車筐里,要不就不會騎了。她盼著自己多多熟練車技,盡量少給隊友添麻煩。 在中國隊打球時,張亞雯給人留下了堅強、拼搏的印象。來到日本打球,盡管她做了很多思想準備,還是沒想到會是如此艱苦。面對全新的生活體驗,她拿出了慣有的“堅強法寶”去應對,即便是孤獨、無助時,也沒有掉下一滴眼淚。她說:“接二連三的事情都要你忙碌,哪還有時間去哭啊。” 融入球隊,淚水只因溫情流淌 在日本,每支球隊都隸屬于一家公司,張亞雯所在的球隊也不例外。如果有事情需要到公司辦理,或外出打比賽,球員也是需要穿正裝的。小西服、高跟鞋,頭一回這么打扮,就連張亞雯自己開始也不習慣。 全新的球隊,不一樣的隊友,可這不妨礙她建立新的友誼。以前代表中國隊征戰賽場時,張亞雯和潮田玲子曾隔網相對;到日本打球后,她倆卻成了搭檔、朋友,一起征戰贏下了不少比賽。比賽間隙,倆人還時不時地一起拍照留言,儼然一對“姐妹淘”。 和隊友一起打車到機場,一起到賽場,張亞雯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相處久了,張亞雯和隊友們熟絡起來。盡管語言溝通有些障礙,但是并不妨礙她和隊友一起去逛街、吃飯,一幫人經常是日語、英語加手勢比劃一起上陣。張亞雯坦言:“這里的隊友對我很不錯,都挺照顧我的,我和大家相處的也很融洽。”可能是天生開朗的性格,在經歷了短暫的“少言寡語”之后,她也開始和隊友嘻嘻哈哈,一起瘋鬧了。 在日本打球的日子里,張亞雯也逐漸感受到了日本人的溫和、友善。今年9月,張亞雯在和隊友一起外出就餐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大家為她和另一個隊友準備的生日蛋糕。當時吃飯的餐廳,還特意制作了一張大卡片送給壽星。沒想到異國他鄉,還有人惦記自己的生日,張亞雯驚喜萬分,淚水直在眼眶里打轉。困難不曾讓她掉淚,溫情卻軟化了她的內心。 日本的球市比較火爆,每次比賽都會有大概一千人觀看比賽。熱烈的賽場氛圍,讓張亞雯興奮不已。她說:“在日本最開心的就是每次比賽打出好球,能夠得到隊友和觀眾的欣賞。”從國家隊退役后,張亞雯就不像以往那般在乎成績了,而是更能去享受比賽,享受羽毛球帶來的回味。 對張亞雯而言,在日本的生活就像巧克力一樣,甜和苦摻雜在一起,卻透出一股香醇。到12月底,她就會結束在日本的羽球之旅,然后回到重慶,開始另一種新的生活。她說:“我很感謝這段時間給我帶來的成長!” (新浪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