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湯尤杯:李永波被推上歷史舞臺,低谷和輝煌 |
湯尤杯的歷史由兩部分組成:沒有中國隊參賽的湯尤杯和有中國隊參賽的湯尤杯。 在沒有中國隊參賽的時代,湯杯是湯杯、尤杯是尤杯,兩個賽事不在同時同地舉行;在有中國隊參賽的時代,湯尤杯開始合并在同時同地舉行,“湯尤”因此才成為一個類似“梁祝”或“寶黛”的概念。 在有中國隊參賽的湯尤杯歷史中,又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李永波當運動員時的湯尤杯和他當教練員時的湯尤杯。 在李永波當運動員的時代,中國男隊在6屆比賽中獲得了4次湯杯,中國女隊在5屆比賽中獲得了5連冠;在李永波當教練員的時代,中國隊在9屆比賽中獲得了4次湯杯和6次尤杯。 明確了上述“斷代”概念之后,對于湯尤杯的“全景掃描”就可以開始了。 一、1984:“湯尤元年” 5月20日是本屆武漢湯尤杯賽的開賽日,也是中國羽毛球隊1982年第一次奪取湯姆斯杯的日子——二者之間的距離是整整30年。 然而, 30年前的這個大日子卻只姓湯不姓尤,因為她還屬于“湯是湯、尤是尤”的時代。 “湯尤元年”是1984年,第13屆湯杯和第10屆尤杯在吉隆坡上演。 這一屆湯杯賽,就男子單打而言,印尼隊洪忠和在世界大賽上的成績,既比不上他之前的林水鏡,又比不上他之后的蘇吉亞托、魏仁芳……直至陶菲克,但在湯杯的歷史上,他卻稱得上是印尼的民族英雄。 1984年湯杯決賽,出任第二單打的洪忠和在第一局以14比0領先韓健,卻被韓健以“牛皮糖”戰術連得17分,實現了17比14的超級大逆轉——這一結果充分顯示了“發球得分制”的魅力,而在“每球得分制”的今天絕對不可能出現。此時,中國隊的第一單打欒勁已經在首盤苦戰中擊敗林水鏡,韓健的取勝使得中國隊形勢一片大好。所有人都認為:在羽毛球“15分制時代”最經典的一次逆轉之后,懊惱的洪忠和不可能戰勝當時中國羽毛球的標志性人物、三次入選全國“十佳運動員”的“優秀共產黨員”韓健。然而,洪忠和卻連勝兩局,將決賽的比分扳成1比1。 那次決賽,印尼隊以3比2擊敗中國隊奪回湯杯,而中國隊取勝的兩盤分別是欒勁的第一單打和新秀楊陽的第三單打,由此看來,韓健丟掉的第二單打就顯得格外重要和令人惋惜了——先是韓健演出了羽毛球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逆轉經典”,后是洪忠和演出了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頑強經典”。 在中國男隊遺憾落敗之前,中國女隊已經以5比0戰勝英格蘭隊,酣暢淋漓地贏得了尤伯杯。首奪尤杯的功臣是張愛玲、韓愛萍、李玲蔚、林瑛、吳迪西、徐蓉、吳健秋、錢萍。從那以后,來自羽毛球運動故鄉的隊伍再也沒能進入尤伯杯賽的半決賽。 二、1986-1990:雙料三連冠 從1986年到1990年,中國隊在連續三屆湯尤杯賽上都實現了雙料三連冠。 湯杯三連冠的功臣,首推單打“三劍客”楊陽、趙劍華、熊國寶,他們在三屆湯杯決賽中均取得全勝。其中的首席明星,當然是三次均出任第一單打且一局未失的楊陽。 中國羽毛球隊在世界大賽上迭獲優異成績,其深層原因在于中國隊對于羽毛球運動的本質有著深刻認識。早在1964年7月,這種認識就被概括為“快狠準活”四字,即快速、兇狠、準確、靈活,她被確立為“中國羽毛球技術風格”。5年前,中國羽毛球界又將上述認識提升到理論高度,提出了“快狠準活是羽毛球運動的制勝規律,其中‘快’是核心”的思想。 如果用“快狠準活”這“四字真言”來形容當年中國男隊的“三劍客”,不妨這樣說:除了都是左手持拍和都快之外,楊陽更狠,趙劍華更準,熊國寶更活——說楊陽狠,是因為他的進攻技術更犀利;說趙劍華準,是因為他的網前技術更完美;說熊國寶活,是因為他的防守技術更多變。 然而,湯杯的“三連冠”天下不是僅僅依靠單打選手就能打下來的。 從表面看,李永波和田秉毅在這三屆湯杯決賽中的戰績是一勝二負失大于得,但問題在于:“一勝”是決定成敗的“一勝”;“二負”是可有可無的“二負”。 年長2歲的田秉毅,比李永波多參加一屆湯姆斯杯賽。1984年湯杯決賽,田秉毅曾經和名宿孫志安搭檔出任第二雙打。1986年湯杯決賽,中國隊的第二單打丁其慶負于印尼的劉邦高,前四盤雙方打成2比2。第5盤,李田組合完勝對手,遂使中國隊奪回湯杯。而在1988年和1990年兩屆湯杯決賽中,雖然李田組合都輸了球,但是在他們出場之前,中國隊的“三劍客”已經拿下了三盤比賽的勝利,后面的兩場雙打比賽結果,已經無關獎杯的歸屬和心靈的痛癢了。 總之,三屆湯杯決賽,中國隊取勝的保證是五虎上將楊趙熊李田。不管最終比分是多少,他們5人都包辦了中國隊的前三分,所謂“不可一世”是也。 和中國男隊不可一世的表現相比,中國女隊的三次奪冠則看似頗多坎坷,其實更不可一世: 1986年尤伯杯決賽,中國隊3比2戰勝印尼隊,,3分全部由單打選手取得,獲勝者是李玲蔚、韓愛萍、吳建秋;1988年尤伯杯決賽,中國隊5比0戰勝韓國隊,李玲蔚、韓愛萍、林瑛都是第三次贏得尤杯;1990年尤伯杯決賽,中國隊3比2戰勝韓國隊,但是三盤單打比賽結束之后(唐九紅、黃華、周蕾出賽),中國隊已然捧杯。 連續兩屆湯杯和三屆尤杯的決賽中,都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中國隊先贏下三盤單打,使后面的兩盤雙打比賽變得索然無味,這使得世界羽聯在1990年湯尤杯賽之后修改規則,從“第一單打、第二單打、第三單打、第一雙打、第二雙打”的比賽順序改為“第一單打、第一雙打、第二單打、第二雙打、第三單打”的比賽順序。 三、1992:拐點 1981年, “國際羽聯”與“世界羽聯”兩個羽毛球國際組織的合并,開創了這項運動的新篇章。 這一章翻過之后,就是中國羽毛球隊長達10年的“第一黃金時代”。 從1981年合并到1992年奧運會,新的世界羽聯一共舉辦過6屆湯姆斯杯賽、5屆尤伯杯賽、5屆世界錦標賽和11屆世界杯賽,中國隊取得的成績是: 4次湯杯、5次尤杯、17個世錦賽冠軍(其中女單、女雙均5次奪冠,男單獲得4次冠軍)、23個世界杯冠軍(其中男單6次奪冠,女單8度問鼎),一共贏得了49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11個團體冠軍中的9個和32個單打冠軍中的23個)。 這期間,中國女隊在新老銜接上的情況明顯好于男隊,唐九紅、黃華迅速填補了李玲蔚、韓愛萍身后的空白。但是在1992年尤杯賽決賽中,她們遇到了韓國隊的強勁挑戰—— 第一單打,唐九紅經過加分賽艱難戰勝了方銖賢。后者贏得了1992年奧運會女單銀牌,在1996年奧運會女單奪金之后退役; 第一雙打,1991年世錦賽冠軍關渭貞、農群華負于黃惠英、鄭素英,3個月后她們在奧運會女雙決賽中再次相遇,并且重演了尤杯決賽的結果; 第二單打,黃華經過加分賽戰勝李興順; 第二雙打,姚芬、林燕芬被鄭明熙、吉永雅輕松戰勝。韓國組合中,鄭明熙曾經兩次獲得世錦賽混雙金牌,吉永雅則在1996年奧運會上獲得混雙金牌和女雙銀牌; 第三單打的對陣雙方,是剛過完18歲生日的葉釗穎和韓國選手沈恩婷,葉釗穎在第一局3比11完敗之后以接近的比分連勝2局,中國隊實現尤杯五連冠。 從雙方的強強對決中不難看出:女子羽毛球即將改朝換代。決賽出場的7位中國選手后來都沒有贏得過奧運會金牌,而7位韓國選手則多半在后來贏得了成為奧運冠軍。 在中國女隊艱難蟬聯尤伯杯賽冠軍之前的一天,中國男隊在湯杯半決賽中2比3負于馬來西亞隊。其中第一單打趙劍華輸給了西德克五兄弟中的老五,第一雙打李永波和田秉毅則輸給了五兄弟中的老二和老三組合——一個國家的代表輸給了一個家族的代表,誠所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完全由于西德克家族人才輩出,1992年成為馬來西亞隊在湯杯賽上最后的巔峰時刻。從那以后,他們再也沒有在湯姆斯杯上刻上過自己的名字。 四、1994和1996:低谷 李永波是在1993年10月的第七屆全運會后出任中國羽毛球隊副總教練的。由于未設總教練,他實際上成為中國隊的掌門人。 在李永波入主國家隊的過程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賽點”—— 1993年的最重大比賽,是5月底6月初在伯明翰舉行的第3屆蘇迪曼杯賽和第8屆世界錦標賽,李永波并沒有作為教練員參加這兩項大賽,而是以教練員身份參加了較早的亞洲錦標賽。但是在伯明翰,名宿侯加昌領銜的中國隊半決賽1比4輸給韓國,第三次和丹麥隊并列蘇杯賽第三名;世錦賽上,男單和混雙沒有進入半決賽,女單和男雙沒有進入決賽,僅僅獲得了女子雙打一塊金牌。這一戰績,從根本上決定了李永波的命運——既然中國隊需要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那么主導這一變革的最佳人選,顯然更應該是比侯加昌年輕20歲的李永波! 這個“賽點”,恰是導致李永波獨掌帥印的關鍵點。 進入李永波時代的中國隊,不再采取以往那種“男女分治”的管理模式——在采取這種模式時,中國隊僅在北京世錦賽上獲得過一次混合雙打世界冠軍。此外,中國隊未能在已經創辦的新賽事蘇迪曼杯賽上取得好成績,也和“男女分治”有關。采取“項目分組”的做法后,中國隊所接受的第一次檢驗就是1994年5月的湯尤杯賽。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這屆湯尤杯賽的中國代表團團長由時任國家體委訓練局局長的李富榮親自擔任,李永波則擔任代表團領隊——從那時開始,李富榮一直為李永波扮演著盾牌般的角色。 湯杯半決賽,中國隊以1比4負于馬來西亞隊,但是輸得并不窩囊:第一單打劉軍和第一雙打陳康、陳紅勇都和對手激戰3局,第三單打孫俊則為中國隊贏得了唯一一分——老將的表現說明必須換血,新秀的表現說明有血可換。 而尤杯的比賽結果,則讓李富榮親眼看到了李永波掌舵一年的成果:第一單打葉釗穎和第一雙打陳穎、吳宇紅都參加了1993年世錦賽,卻先后以接近比分輸給了對手;大比分0比2落后之際,4位1975年出生的選手出場了——第二單打韓晶娜和第二雙打葛菲、顧俊均以2比0輕取對手,將比分扳成2比2;關鍵的第5盤,張寧1比2負于張海麗。 未來昭然若揭:包括孫俊在內的5位“1975小將”的表現,正是中國羽毛球在最低谷時的曙光! 以他們為主力的中國隊,在1995年蘇迪曼杯賽上首次奪冠(葛菲、顧俊、葉釗穎、孫俊取得了前三場比賽的勝利),這使他們對1996年的湯尤杯賽充滿渴望。 1996年湯杯半決賽,中國隊2比3惜敗于丹麥隊,其中的關鍵場次是第一單打董炯1比2負于拉爾森。2個多月之后,他們就在奧運會男單決賽中再次相遇,董炯失利的比分變成了0比2,他淚如雨下。 中國隊的尤杯決賽對手是印尼隊。在葉釗穎功虧一簣地負于王蓮香、葛菲/顧俊如愿以償地取勝第一雙打之后,關鍵的第二單打是王晨與張海麗的對決。當時中國的4個女單選手里,排位依次是葉釗穎、韓晶娜、王晨和張寧。和上屆尤杯相比,以王晨換下韓晶娜的用意顯然是出奇制勝。然而結果是,王晨的2局總得分不如張海麗的1局得分,勝負天平至此顛倒。 前4盤打成1比3之后,張寧的第三單打變成雞肋,中國隊再次與尤杯無緣。 不過,王晨的這次失利導致了一系列微妙的“后續事件”: 1998年尤伯杯,世界排名第三的王晨沒能參加尤伯杯賽,代替她的是1994年尤杯決賽表現優異但1996年尤杯決賽遭棄用的韓晶娜;1999年,王晨退出國家隊,2年后前往香港打球;2005年全運會第二輪和2006年亞運會半決賽,王晨均擊敗謝杏芳;2008年奧運會,王晨被印度的希望之星內維爾淘汰,至此結束運動生涯。 張寧在連續兩屆尤杯出任第三單打且兩次失利后發奮圖強,在缺席兩屆尤杯之后又連續參加三屆尤杯賽且均獲得冠軍,更在2004年奧運會女單決賽中“雪恥”張海麗,在北京奧運會女單決賽中擊敗謝杏芳,現任中國隊女單一組主教練。 韓晶娜雖然在世錦賽上的成績不如葉釗穎,卻是在1996年奧運會上表現最好的中國女單選手。在四分之一決賽第一局11比3取勝的大好形勢下,她惜敗后來獲得銅牌的上屆奧運會冠軍王蓮香,而葉釗穎和堯燕均以0比2被淘汰;在1998年尤杯賽上獲得自己唯一的一個世界冠軍,之后退役,現任中國隊女單二組主教練。 五、1998-2002:尤杯三連冠與湯杯三無冠 尤杯的三連冠,在于中國女隊人才輩出和單雙打的均衡實力—— 1998年尤杯決賽,中國隊的第一單打葉釗穎、第二單打龔智超和第三單打戴韞以及第一雙打葛菲/顧俊均取得勝利,其中的關鍵場次是龔智超擊敗張海麗; 2000年尤杯決賽,龔智超和戴韞分別升任第一單打和第二單打,她們和葛菲/顧俊均戰勝對手,以3比0擊敗丹麥隊; 2002年尤杯決賽,雖然第一單打周蜜失利,但是第一雙打高崚/黃穗、第二單打龔睿那和第二雙打楊維/黃楠雁均告捷,中國隊3比1戰勝韓國隊。 和尤杯三連冠相比,湯杯三無冠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打的競爭乏力和單打的陣容不整—— 1998年湯杯半決賽,第二單打羅毅剛負于葉誠萬,使雙打實力薄弱的中國隊難以翻盤; 2000年湯杯決賽,中國隊0比3負于印尼,其中第一單打夏煊澤負于葉誠萬的比賽是決定性的; 2002年湯杯半決賽,中國隊1比3負于馬來西亞,其中的關鍵場次,是鮑春來輸給哈菲茲的第二單打。那屆湯杯,是歷史上唯一一次采取7分賽制的湯姆斯杯賽。 這里扯遠一點兒,說說悉尼奧運會的男單人選。當時,除了夏煊澤和孫俊之外的第三人選將在羅毅剛和吉新鵬之間產生,在兩個都對湯杯失利負有責任的選手中,最終吉新鵬得以入圍。結果,他在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中戰勝了3個月前在湯杯賽上擊敗自己的陶菲克,由此信心爆棚,又連續戰勝蓋德和葉誠萬贏得金牌。 六、2004-2008:第二個“雙料三連冠” 本文開宗明義就談到了湯尤杯賽的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運動員參賽的湯尤杯賽,那時湯杯是湯杯,尤杯是尤杯;第二階段是1984年到1992年的5屆湯尤杯賽,雖然兩個杯賽在同時同地舉行,但由于中國隊是“男女分治”的管理體系,所以實際上還是“湯是湯、尤是尤”;第三階段是1994年之后的9屆湯尤杯賽,對中國隊來說,這才是一體化的湯尤杯賽。 先說三屆湯杯—— 2002年湯杯賽后,痛定思痛的李大教頭祭出王牌,讓老帥湯仙虎從男單組改任男雙組教練,這一決策立竿見影:2年之后的湯杯決賽,在第一雙打蔡赟/傅海峰失利之后,桑洋/鄭波建功,中國隊3比1戰勝丹麥隊,重新奪回了闊別12年的湯姆斯杯(1992年丟杯);2006年湯杯決賽,中國隊再次相遇丹麥隊,并以3比0完勝,蔡赟傅/海峰戰勝了上次被桑洋/鄭波戰勝過的對手;2008年湯杯決賽,在蔡赟/傅海峰輸給鄭在成/李龍大之后,第二雙打郭振東/謝中博挺身而出擊敗對手,中國隊3比1戰勝韓國隊。 雖然說單雙打實力的日益均衡是中國男隊連續奪冠的根本,但出任第一單打的林丹的位置當然尤其重要。特別是在2008年的湯杯賽上,林丹半決賽輸給李宗偉、決賽第一局又完敗樸成奐,最終卻“挽狂瀾于既倒”。湯杯賽上的這種磨礪,顯然對于林丹意義重大,這屆湯杯賽是“超級丹”的“淬火”之戰。 值得注意的是:林丹也是由老湯教練把脈的。湯仙虎姓湯,在他打球的年代,中國隊不能參加湯杯是心里最大的痛,不能在“湯杯”上寫下一個“湯”字,是他的終身遺憾! 連續三屆湯杯,除了林丹確保一分、雙打確保一分之外,第三分都是鮑春來贏得的:2004年,在蔡赟/傅海峰失利之后,他頂住壓力戰勝喬納森;2006年,在蔡赟/傅海峰取勝之后錦上添花再勝喬納森;2008年,在蔡赟/傅海峰失利之后險勝李炫一。 再說三屆尤杯—— 2004年和韓國隊決賽時,張寧出任了第二單打。此時,第一單打龔睿那顫顫巍巍地贏了“人人為災區獻愛心”的全在娟(捐)、第一雙打楊維/張潔雯輸給了李孝貞/黃游美。關鍵時刻,張寧橫掃善永熙、高崚/黃穗擊敗李敬元/李蓮花,中國隊再次贏得尤伯杯——2002年尤杯賽,張寧幾乎沒有出場,以類似韓晶娜的方式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但是在2004年和2006年的尤杯比賽上,張寧的地位卻逐步升格,從“第四單打”晉升為第二單打和第一單打。 2006年尤杯決賽,張寧的任務是戰勝荷蘭的第一單打張海麗。其結果,是張海麗在尤杯結束后不久宣布退役——歷史上第一次,中國女隊的主要對手不是因為中國隊“新人輩出”導致心灰意冷而退役。張寧取勝之后,謝杏芳和蔣燕皎連得2分。 2008年尤杯賽,雖然中國隊的第一主力張寧為準備北京奧運會療傷,但中國隊的實力仍然超群,決賽以3比0完勝東道主印尼隊。得分的隊員是第一單打謝杏芳、第一雙打楊維/張潔雯和第二單打盧蘭。 就這樣,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中國羽毛球隊實現了第二個“湯尤杯雙料三連冠”,于是人們評價說:這是中國羽毛球的“第二黃金時代”。 除了李永波等教練員之外,唯一見證過中國隊“第一黃金時代”、“低谷時代”和“第二黃金時代”的運動員是張寧。 七、2010:“尤杯姐妹”與四朝元老 有3位中國女選手參加過5屆尤杯比賽:其中的“尤大姐”當然是張寧。她的尤杯經歷,用的上“苦盡甘來”、“老而彌堅”、“大器晚成”等若干成語;而“尤二姐”和“尤三姐”則分別是在2000年到2008年間享受過5連冠的高崚和楊維。 中國女隊在2010年痛失尤杯,和沒有“尤氏姐妹”壓陣有著內在聯系——歷史上第一次,決賽中出場的6位中國選手(王儀涵、汪鑫、馬晉、王曉理、杜婧、于洋)都沒有尤杯決賽的經驗,她們在唯一有過經驗的蔣燕皎出場前,已經輸掉了比賽。 反觀中國男隊,則在2004年到2010年的4屆湯杯決賽中,都使用了“四朝元老”:第一單打林丹、第一雙打蔡赟/傅海峰,唯一的區別是2010年湯杯決賽由陳金出任第二單打。 這里必須說到中國羽毛球隊的“團隊文化”問題—— 從1993年10月開始,李永波時代產生了70位世界冠軍(這是來自中國羽毛球隊的統計,不過筆者認為:該數字應該修正為69個,因為其中葉釗穎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來自1992年尤伯杯奪冠),其中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稱號是在湯尤杯和蘇迪曼杯這樣的團體賽上取得的,只有6人例外:2000年奧運會冠軍吉新鵬、2003年世錦賽冠軍夏煊澤、2005年世界杯冠軍張亞雯和謝中博、2006年世界杯冠軍王儀涵、2007年世錦賽冠軍朱琳。在通過團體賽成為世界冠軍的運動員里,固然有像韓晶娜這樣“搭車”型的冠軍,但是更多的選手,則是通過一次團體賽登上世界冠軍的光榮榜,從而樹立起信心、堅定起意志、昂揚起精神融入于團隊的——以湯尤杯為代表的羽毛球團體賽對于中國選手的成長與教育意義,即使不算是“搖籃”或“幼兒園”,至少也是農民運動講習所和黃埔軍校級別的。 在中國羽毛球隊的“制勝法寶”里,有技戰術意義上的法寶、有訓練學意義上的法寶、有管理學意義上的法寶等等,但其最根本的法寶,是一種我們習慣稱之為“團隊精神”的法寶。和西方式的集體球類項目中所強調的團隊精神不同的是:中國羽毛球隊的團隊精神,具有典型的東方屬性——羽毛球本來是一個最多由本隊2人搭檔參賽的個人項目、奧運會上又沒有團體比賽,能在這樣的項目里營造出一種獨有的團隊文化,這是很值得人們玩味、總結、研究、提煉的。 當然,的確有一些像韓晶娜式的個別現象,即為了回饋報答一些曾經為隊伍征戰多年、為事業奮斗多年的老將、名將,在確保中國隊能夠贏得冠軍的前提下,讓他們優先于青年選手報名團體比賽。對于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恰恰是中國羽毛球隊團隊文化的另外一種反映。對此,我們應該寬容,就像寬容“運動員當官”的現象那樣,因為在我們生活的國度里,名醫當官、勞模當官、教授當官、學者當官、科學家當官、藝術家當官、企業家當官的現象比比皆是,它是“官本位”的中國特色導致的,完全不是體育界所特有。 八、2012:李永波的第10屆湯尤杯 和所有曾經的湯尤杯大賽一樣,即將開幕的2012年湯尤杯賽,也具有創造歷史和延續歷史的雙重意義: 就創造而言——所有曾經舉辦過湯姆斯杯賽和尤伯杯賽的城市都瀕臨大海,唯一的例外是武漢。 就延續而言——武漢的這屆湯尤杯賽,是李永波率隊以來中國隊參加的第10屆湯尤杯賽。 創造和延續,從來都是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的,其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湯尤 以往人們對于湯杯和尤杯的分析與回溯,都是本著“湯是湯、尤是尤”的思路進行的,這其實是一個錯誤。因為從中國隊登上這個舞臺的30年前開始,同時同地進行的湯尤杯賽就已經是一個賽會而不再是兩個賽會了,更何況在李永波掌舵中國隊之后,湯尤杯的備戰和決戰,都是由同一個團隊本著同一種精神、在“同一個世界”里為了“同一個夢想”進行的。這里順便提一個建議:今后人們在說羽毛球的親緣項目乒乓球的團體世錦賽的時候,最好說“思考杯賽”(斯韋思林杯和考比倫杯,只要把“斯韋思林”的漢字寫作“思韋斯林”即可),雖然如今的中國乒乓球隊采取的是男女分治的管理體系,但合二為一的日子應該為時不遠了。 關鍵詞之二:紀錄 武漢湯尤杯賽前,可以期待很多紀錄:林丹是否連續5次作為第一單打贏得湯杯?中國男隊能否成為第二支湯杯五連冠球隊?李永波培養出第七十幾個世界冠軍?等等等等。 關鍵詞之三:“二元法則” 武漢湯尤杯賽之前,人們會反復討論這樣兩個焦點問題:其一,在男單方面,誰能成為比肩林丹的對手,把決賽中始終不敗的他趕下擂臺?其二,在女子方面,誰能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2006年至今,沒有任何一名女選手能獲得兩次單打世界冠軍)中脫穎而出?這兩個問題,并非是這屆湯尤杯賽特有的,而是未來羽毛球世界里誰是主要演員的問題和主要演員的對手戲問題。 李寧公司有位“都總”(讀音應為“dōu”而不是“dū”),給我講過一個叫“二元法則”的市場學概念:一個成熟市場的競爭最終將成為“兩匹馬的競爭”。通常,其中一個是領導者,另一個則是后起之秀,二者在相互對立中此消彼長地成長,例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耐克和阿迪達斯、蘋果和微軟、麥當勞和肯德基、搜狐和新浪…… 羽毛球也是這樣:在林丹面前,終究會再出現一個像鼎盛時期的陶菲克和鼎盛時期的李宗偉那樣的對手;而群芳爭艷的女選手里,也終究會再出現例如李玲蔚和韓愛萍、唐九紅和黃華、葉釗穎和龔智超、張寧和謝杏芳那樣的“兩匹馬”。 對于競技體育來說,對于羽毛球來說,永遠不要相信“獨孤求敗”那樣的假說,因為歷史需要創造和延續,紀錄需要挑戰和刷新,偶像需要打破和替代。 所以,周瑜一定是一個不懂市場經濟規律和競技體育規律的人,證據是他的那句遺訓:既生瑜,何生亮? (搜狐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