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最早14年亞運會后退役,圈內死黨不是林丹 |
再見李宗偉,距離那場史詩般的奧運會羽毛球男單決戰剛好過去一個月。走下羽超賽場,他右腳踝上還裹著厚厚的冰袋。因為早前簽約為浙江隊外援,拿督推掉馬來西亞國慶日的活動邀約,拖著尚未痊愈的傷腳來赴約。 “這就是我的性格。承諾過的,就要去做,上了場,就要認真打好每一分。無論結果如何,過程必須盡自己最大努力。”當近在咫尺的奧運圓夢時刻終成幻影,當自己的名字再度被悲情詞匯包圍,習慣了被命運捉弄的李宗偉說,他一路走來,只求問心無愧。 “即使是失敗,它在我生命中鑿刻下的痕跡,將會是光榮的印記。無論未來走到哪,我都會像一個充滿斗志的戰士,不斷征戰。無論面對什么狀況,永遠都知道要怎樣重新再出發。”——在那本名為《敗者為王》的自傳中,李宗偉對“失敗”如此定義。即便沒有世界大賽的冠軍光環,也絲毫無礙他在這項運動以及自己的人生中,成為當之無愧的王者。 心酸過后不言放棄 無可回避,一個月前在溫布利體育館掩面痛哭的畫面,還是要被“殘忍”提及。當時,李宗偉苦戰三盤,以兩分之差敗給老對手林丹,再次與奧運會冠軍擦肩。 他說,這或許就是自己的命。 “因為兩分就失去一枚金牌,想起備戰時的酸甜苦辣,有時自己也會想不通,可能還需要一點運氣。”帶著遺憾從倫敦回到馬來西亞,李宗偉的身邊總有人安慰他“輸了比賽,卻贏得全世界的心”。而他只會勉強擠出一絲苦笑,坦言心酸的感覺還需要時間去治愈,“可惜金牌只有一枚,難免有些不好受。” 如果不是接連在今年全英公開賽和湯姆斯杯賽受傷,李宗偉或許有更大機會成就職業生涯的圓滿。那段養傷的日子,他一度心灰意冷,想到了干脆就此掛拍。但最終還是選擇與傷病作戰,與時間賽跑,直到奧運會決賽結束,他才告訴所有人,自己是靠止痛藥硬撐完所有比賽。“事情發生了,就只有去面對。世上沒有‘如果’,也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不愿將傷病作為借口,也擔心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勁敵,李宗偉默默承受,直到最后一刻。 回憶整個倫敦奧運會征程,李宗偉說,他最有壓力的一場比賽其實是與諶龍的半決賽較量。贏球,意味著至少可以帶回一面獎牌,賽前一夜,他甚至無法入眠。“有傷在身的情況下,可以拿到獎牌就很不容易了。贏下那場球后,感覺肩上的擔子輕了好多。”順利進入決賽,隔網相對的還是那位最熟悉也最強大的對手——林丹。沒有懼怕,也不像四年前那般緊張,他只希望將最好的自己呈現于戰場。 果然,在溫布利那場定格為經典的對決中,最好的李宗偉將“超級丹”逼入絕境。兩位代表世界最高水準的球手,用精湛的球技和相互制約,將羽毛球運動的魅力展現到極致。只是,對于李宗偉而言,結局依舊那么殘酷。又一個四年過去,他還是未能站上最高領獎臺,未能聽到自己祖國的國歌。 “流淚是因為愧疚,沒有為馬來西亞奏響國歌。看到大家對我期待那么高,當時覺得對不起支持我的人。”原本沒有給自己太多壓力,到了與金牌擦肩的那一刻,李宗偉還是深深自責。“輸球的感覺很難受,但比賽就是這樣,總要分出勝負。我本身盡了最大努力,就一切向前看吧。” 傷痛會隨著時間一點點撫平,心酸過后,生活還要繼續。沒能得到命運的眷顧,就繼續與命運頑強抗爭。即便無法夢想成真,也不會停止追尋夢想的腳步。“我還是繼續做好我自己,每場球對于我來說都有重要意義。比賽是以勝利為最終目標,若說并不看重成敗,那不是真話,但是除了勝利,更重要的是有逆風前進的勇氣和毅力,盡全力超越自己,而不是別人。” 圈內死黨不是林丹 同樣是那場奧運決戰,30歲的李宗偉與29歲的林丹賽后緊緊相擁。那一刻的惺惺相惜,令無數人為之動容。自2006年起,“左林右李”將羽毛球男單戰場唱成了“二人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一直以來從未斷絕。 在剛剛出爐的自傳《直到世界盡頭》里,林丹寫道:“其實,我的不少輝煌都要感謝李宗偉的‘成全’。”毫無疑問,“超級丹”的完美,少不了偉大對手的映襯。連他自己也開玩笑說:“見李宗偉比見老婆還多。老婆只會喊你回家吃飯,李宗偉卻會喊你回羽毛球館訓練。我的職業生涯中有他這樣的對手,真的很幸運。” 而在李宗偉眼里,林丹當然也是眾多對手中最特別的一位。“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和林丹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單選手。沒有李宗偉,林丹可能會少一些前進的動力;沒有林丹,我也會沒有動力。”他將林丹比作一股時刻伴隨自己左右的推動力,推著他挖掘自身潛力,督促他在訓練中更加努力。“沒我參加的比賽,林丹會贏得輕松一點;沒林丹在,我也更容易贏得冠軍。所以,只要林丹在,我就要更加拼盡全力,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好事。我們兩個一同展現著羽毛球的魅力。” 因為彼此的存在,這對賽場上的“夙敵”,始終對勝利充滿渴望,始終在追趕中不斷前行。而賽場外,他們是可以聊家常、開玩笑的朋友。林丹與謝杏芳的婚禮,李宗偉也受邀一同見證。不過,在羽毛球圈里,林丹還算不上李宗偉的“死黨”。拿督最“鐵”的朋友是印尼天王陶菲克,兩人幾乎無話不談。而在中國球員里,已經離開國家隊的鮑春來與李宗偉私交更好,進入娛樂圈后也一直保持聯系。 “當陶菲克還在高峰期的時候,我會學習他的一些技術。我們打法相似,他網前感覺特別好,從他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李宗偉把陶菲克當作益友良師,私下卻很少跟他聊與羽毛球有關的話題,“羽毛球的東西就在場上講,場外還是更多地談人生。” 平時,除了在賽場相遇,這對身處兩地的好友會通過電話聯絡,有時干脆打“飛的”串門。“一個半小時航程,有時候我飛去印尼,有時他來馬來西亞找我。我們在一起時總是有說有笑,很談得來。”李宗偉透露,只要自己需要幫忙,陶菲克總是最堅定的支持者,“2011年我想舉辦一次表演賽為日本地震和海嘯籌集善款。電話打給他,他馬上答應幫忙,這件事讓我感動至今。” 倫敦奧運會后,陶菲克也以過來人和朋友的身份向李宗偉送上自己的安慰和鼓勵。“職業運動員就是這樣,場上肯定是敵人、對手,場外也可以是很好的朋友。”對于這樣看似復雜,實則純粹的友情,李宗偉說自己格外珍惜。 告別賽場不在明年 三屆奧運會收獲兩枚銀牌,有馬來西亞媒體早早為李宗偉的退役時間做好了“安排”——明年世錦賽后就告別賽場。這樣一則傳聞,拿督搖頭回應:“那是誤會,告別賽場的時間,最早應該是2014年亞運會后。如果身體允許,后面再作打算。” 對于李宗偉而言,高密度的參賽頻率和渾身上下的傷病,是他繼續前行的最大顧慮。很多人疑惑,像他這樣的頂級球員,緣何要保持那么高的出勤率,幾乎大大小小的比賽都要出席? “其實我也想像林丹那樣,但這個不是我來決定的,是國家隊安排的。”李宗偉無奈表示,“我和林丹區別很大,他不比賽還有諶龍、陳金,他們都能為中國隊爭奪冠軍。但馬來西亞很少人能夠代替我的位置,如果我不去拿成績,贊助商就不會贊助國家隊,盡管我也很累,但很多東西不是我一個人能控制的。” 打完倫敦奧運會,李宗偉向國家隊提出“減負”。畢竟,身體始終超負荷運轉,受傷幾率自然增加。為了將這位“國家英雄”留在賽場,馬來西亞羽協已同意對他的國家隊任務做出相應調整,讓他可以選擇性參賽,將更好的身體狀態留在重要比賽。“從我個人來說,世錦賽是非常重要的比賽,畢竟我還沒有拿到過這個冠軍。至于下一屆奧運會,我只能說盡自己努力。因為,四年對運動員來說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說不準會發生什么事情,但,我當然自己希望能堅持到2016年。” 而作為在馬來西亞最具知名度的運動員,李宗偉還有意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用自己的愛心,號召更多人一同幫助孤兒和社會弱勢群體。“我在奧運會之前就已有意成立基金會,這一直是我的夢想。由于要專注備戰奧運,計劃才暫時擱置。”他表示,“這個基金會是我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感謝國家和那些一直支持、祝福我的人。” (搜狐體育) |